75年过去,伟大抗战精神已融入这座英雄之城

2020-09-04 18:50:02 来源:新华网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连日来,在黄浦江畔,在苏州河边,在淞沪抗战的遗址遗迹前,在“犹太难民隔离区”原址上,在各大纪念馆、群艺馆,以及上海的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上,人们追忆历史、缅怀英雄,从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汲取力量。伟大抗战精神已融入上海这座英雄之城。

  3日上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艰苦卓绝——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迎来首批参观者。上海市领导分路看望慰问了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和抗战英烈遗属代表。
 
  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的抗战纪念地之一——四行仓库,近来接待了大批参观者。大家热情高涨,不少游客在参观后表示意犹未尽。9月3日至10月18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将闭馆时间从原来的16:30延长至18:00。这一举措得到了上海市民和各地来沪参观者的点赞和好评。发布这一消息的“上海发布”公众号迅速突破“10万+”。

  不仅仅是四行仓库广受关注,在上海市虹口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也受到中外参观者瞩目。十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连日来挥汗如雨,为迎接9月3日的到来,纪念馆扩建工程正加速收尾。
 
  “边扩建、边布展,我们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种种阻碍,为纪念馆重新开放赶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
 
  在9月1日举行的“上海犹太难民救助与世界反法西斯”专题研讨会上,潘光、忻平、王健、唐培吉、张云等致力于抗战史及二战犹太难民专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他们认为,二战期间上海人民积极参与、支持全球范围的反法西斯斗争。抗战精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开始融入这座城市的人文脉络。
 
  二战期间,数万犹太难民从欧洲各地出发前往上海避难,上海也被比喻为“东方的诺亚方舟”。9月2日晚,前后历经1年半时间,二战时期上海犹太难民科特·威克先生捐赠的8000多册藏书漂洋过海,顺利抵达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威克老先生在电话连线中再次感恩上海。
 
  馆长陈俭说,二战期间上海庇护犹太难民,这是一段属于上海,也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的珍贵记忆。他还表示:“从今天的视角看,面对人类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纪念馆也责无旁贷。”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融媒体中心出品的8集系列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目前正在上海东方卫视首播,收视反响亦很热烈。
 
  《亚太战争审判》以纪录片视角追问二战结束后的战犯审判问题,在广为人知的“东京审判”基础上,聚焦二战后在日本东京以外的亚太多地对战犯进行的审判。
 
  在整个拍摄制作过程中,上海的纪录片摄制团队分赴4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拍摄,行程近9万公里,挖掘了大量珍贵历史影音资料。据上海广播电视台下属上海音像资料馆介绍,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与国内观众见面。

  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说,系列纪录片突出“以理服人”的深度和力度,体现了上海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纪录片工作者的情怀担当。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苏智良说,历史研究的脚步不会停歇,随着中国学术界对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抗战精神的内涵更加突显出来,这一伟大精神对推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亦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许晓青 杨恺 王婧媛   本文图片摄影:新华社记者任珑、王翔,以及由受访机构提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