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陕北集市

2020-11-24 15:01:42 来源:西部决策网
  双十一前后,我每天回家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妻子取快递。事实上不光是这几天,平时也总有取不完的快递,基本上隔三差五就会接收到妻子发来的指令:“回家前先去门房取一下快递”。为此事我跟妻子对峙了好几次,但每次都被她诸多不可辩驳的理由反呛一顿,最后还得低头说好话,以此缓和一场即将失控的家庭纷争。
  
  其实我也反思过,结婚以来,家里的琐事全靠妻子打理,大到衣食住行,小到一针一线,均要经过她手,为我省下了不少麻烦。我还经常跟朋友们打趣:“兄弟我迟早要变成一个成功的男人,因为背后已经有了一个优秀的女人”。
  
  话说回来,妻子的家庭主妇生涯持续了不到半年就宣告结束,原因是她考上了市里的协管员,被分配到了乡镇上。我如释重负,起码不用再为取快递而烦恼了。哪知我又错了,事实上我们广大男同胞在和女性的战斗中永远都处于下风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女人。我依旧要隔三差五在电话的另一头听到那个女人娇滴滴的哀求:“亲爱的,麻烦你再帮我取一下快递”。所以你看,这个事终究是躲不过去的!再说回取快递,其实我知道这是一种不可逆转趋势。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网购的快速兴起,犹如一头洪水猛兽,正愈发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
  
  不过我本人还是怀念小时候那种既淳朴,又极具仪式感的贸易方式,俗称赶集。赶集最开始是指赶庙会,关于具体来历,我怀着刨根问底的求知心态,查阅了部分资料,大概梳理出了个脉络: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此后与我们国家传统的道教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彼此争夺忠实的信徒和祈愿的群众,两个教派在长期竞争中相互促进,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各自的巅峰。继而推出了圣诞庆典、坛蘸斋戒、水陆道场等一系列宗教活动,为了继续扩大影响力,两家在宗教仪式上又增加了戏剧、出巡等娱乐项目,吸引人们前来参加,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庙会。最开始的庙会就是一项单纯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庙会上出现了部分商品交易活动,此时的庙会就开始逐渐融入市场贸易,小商小贩乘势走上了创业之路。最开始逛集市都是在庙会上,用老一辈迷信的话说:“这是沾了神神的光了”,言下之意就是能去狂集市全凭神神的功劳。后来随着农村商业的繁荣发展,加之庙会周期较长,给生意人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地阻碍了早期商业的发展。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人统一把每个月的某天固定为市场交易的日子,让大家都在这一天进行贸易活动,赶集由此而来。
  
  在我们老家农村,每月的农历二十一号都是赶集的大日子,届时方圆二十公里的商界名流、妇女名媛、青年老少都会齐聚花石崖(神木市靠南部的一个乡镇)集市,置办各自所需。赶会的人一般都是以村为单位,要去的人提前约好第二天一起出发,代表全村去赶集,顺便给抽不开时间去赶集的亲朋捎点生活急需品,不过必须是易拿的小物品,要确保赶集的人能拿得了。于是赶集当天早上八九点以后,在通往花石崖的主干道路上你会发现,人们三五成群,这一伙伙,那一伙伙,边说边笑,步履矫健,朝集市赶去。当路上偶遇到邻村的熟人时,脱口一句:“老主家,你也去赶集?”只见对方笑呵呵地回应:“身在家里罢做甚了,上来瞅上一眼,看看又出来些什么新玩意儿”,言下之意就是待在家里也是荒废时间,还不如来集市上散散心,见见世面。由此可见,逛集市在当地老百姓眼里就是一场能追求时髦、愉悦身心的盛会。
  
  还有的乡党直接把家里猪牛羊等牲畜赶到集市,渴望借着这一次盛大的商业活动卖个好价钱。通常这些人的活动位置都是刚进集市的偏僻角落,因为牲畜要解决生理问题是不会和你提前打招呼的。为了不破坏集市上的文明和广大乡党的雅兴,买卖牲口的生意人很有礼貌地集中到了刚进集市的偏僻角落,并在此完成一笔又一笔的大额贸易,每一笔都足以在农村人的生意圈子里被评说上个三五日。在这种牲畜交易中,一定要有中间人才能进行,这中间人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牙子”。牙子帮助买家和卖家完成交易,中间提取中介费,好的牙子判断一头牲口的出肉率上下不会超过三斤,出的价钱也要精准。一般能参与到这类商业活动的牙子,基本上都是各个村里极具头脑的生意人。交易过程中,一群蓬头垢面、胡子拉碴、丝毫不在意形象的中年男人相互散发着劣等香烟,享受着腾云吐雾的满足感,全然不顾及跟前被呛的喷嚏阵阵的牲口们,倒是一股劲儿地夸赞自己的牛羊身上有肉。当然在这一场巨大的经济交易中,出价的方式也非同寻常,那就是暗箱操作。两个人把手藏在袖子底下一顿比划,生意人把这种交易方式叫作“捏码子”,又叫袖里比价。据说捏码子始于汉代,盛于明清,保留至今。之所以不用嘴说、用手捏,就是为了保证谈的价钱不被旁人听到,以至于搅了生意。那么这个捏码子到底有什么玄机?其实也很简单,根据牲口的市场价格出手势,例如一只牛的价格都是以千来定价,当在手里比一个四和五时,就是要告诉别人这只牛我打算卖4500元。其实,这生意场上的学问远不止于此,要不人们怎么说商场如战场呢?
  
  除此之外,专门来置办生活品的乡党则是一头钻入市场,想添置啥东西,买啥菜,买啥零碎,照着家里出发时写好的单子逐一落实,不过临时做决定也是有的,但单子上的东西是必须买的。这些人通常不急着采购,先从外到里逛一圈,货比三家。一些农村妇女因为好奇新鲜事物,喜欢在各种摊子跟前转悠,明明是不买啥,就是忍不住长长见识,听卖货人吆喝和买货人讨价还价,这类人要放到现在就会别人误以为是憨憨,但在过去确实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毕竟交通闭塞,宣传落后,农村人对新鲜事物的认知普遍落后社会几个节拍。卖货人也独具特色,站在菜摊子跟前,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家赛一家,秒吐百字,吐沫横飞,和现在抖音上的带货主播如出一辙。在果蔬摊,芹菜细长的茎和叶子翠翠的能滴下绿汁,红萝卜大多是一握粗,满身通红,成捆成捆的葱堆在地上,令人不免想起白居易对杨贵妃“指如削根葱”的描述,让你能瞬间看透白居易这厮的为人,这哥们绝对是拍马屁的高手,人的手指怎么可能达到削根葱的境界?即便是今天的化妆产品都无法塑造出这个效果,况且杨玉环那时候用的化妆品放在今天连劣质产品都算不上,真想穿越到唐朝问一问白居易先生:“睁眼说瞎话,阁下是怎么做到的?”
  
  儿童们聚集在小卖部跟前,有的舔着雪糕,有的嚼着辣皮,还有的站在跟前舔着未干的鼻涕,央求着身边的父母赶紧掏钱。还有一些吃食摊,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临时搭摊开业的,男人烧火,婆姨揉面,油糕在锅里滋滋作响,捞出来内酥外黄,把一群人馋的口水直流,甚至等不及出锅。其实集市的吃食摊子卫生很差,过往车辆扬起的灰尘难免落到食物上,但丝毫不影响广大乡党的吃劲,反倒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婆婆腼腆地对主家说:“还是集市上的油炸炸好吃”,其实我们都知道油炸炸都一样,集市上的之所以好吃过瘾,主要是因为一群人争着抢着的那种氛围。一些趴在饸饹、凉皮摊子上刚结过婚的年轻婆姨个个吃得嘴角流油,红辣子在碗里飘了一层,辣的两个脸蛋子红扑扑的,汗珠子直淌,还直呼过瘾,嚷嚷着再来一碗,此刻已全然忘却了矜持二字为何义?
  
  还一大批朴实勤劳的陕北妇女永远不会忘记正事,包括我母亲在内,这一批人普遍在市场里面逛荡。为什么说是逛荡?因为总共就那么几家店面,她们硬是能逛一上午。集市上分为市场里面和市场外面。外面就是蔬菜、吃食和各种杂货,里面就是衣服、鞋、布、被面等,其次就是为陕北妇女做针线活等家务提供服务的店面。陕北妇女之所以不嫌麻烦地逛荡一上午,根本原因就是她们不像城里媳妇那么豪气,不放弃任何讨价还价的机会,为了三五块能来来回回跑上数趟,把店主气的头皮发麻,但是乡里乡亲的,又不能表现的太明显,所以我奉劝那些当下混迹在银幕上的数字流小鲜肉(一部分背台词就数数的知名表演艺术家)能虚心地像这些店家学习,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演技?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年代,这些店面是陕北妇女追逐时髦的主要途径,要是村里的某位妇女买到一块好料子,再做成一套前卫的服装,其他前来参观学习的妇女能把门槛踢烂,气得男人直埋怨娶了个败家娘们儿。过几天你就会发现偌大的农村,相继出现许多同款服装,不过那时候的乡党根本不会因为撞衫而尴尬。相反,无论是抽烟的汉子,还是流着鼻涕的儿童,或是掉了门牙的老婆婆,都在各种场合夸赞她们的妻子、母亲、儿媳的精湛手艺。
  
  在网购的巨大冲击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那些曾经火爆的集市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可是那些曾经混迹在集市上的生意人永远忘不了赶集这种贸易方式,它潜移默化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供稿人:强艳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