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无言 下自成蹊

2020-07-29 15:41:43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家风,更有甚者将其撰写成文,恩泽后世,诸如诸葛亮《诫子书》、颜之推《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均是历史上家风家教的典范。我家虽然没有明文的家风跃然纸上,但父母长辈的踏实本分、勤俭节约俨然成为一种无形的品德力量,无时无刻不贯穿于我成长的点滴之中。
 
  入学前,父母工作繁忙,白天我就寄宿在外公外婆家。 二老都是饱经风霜的一代人,过惯了精打细算的日子,印象最深的就是外公每次啃骨头牙齿就咬得“格格”作响,不让上面有一丝残留的肉渣,有时“够不着”,就会用小刀刮着吃,直至“骨”“肉”彻底分离,才可罢休。虽然生活拮据、物资匮乏,但外公外婆总是尽其所能让我学习,带给我快乐。外公将废弃的烟盒、纸箱剪成小卡片写上简单的汉字教我辨认;外婆则把我吃剩的果冻壳收集起来,代替积木为我建造“摩天大楼”“金字塔”,闲时也会带我到郊外挖野菜开拓眼界。
 
  1996年,母亲所在的国营地毯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宣布破产,原本以为可依靠一辈子的“铁饭碗”,一下子轰然倒塌,家里的经济来源少了一大块。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我刚上小学,姐姐即将步入高中。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在家立起了织毯架,做起了“私人订制”。母亲是织手工地毯的老把式,15岁进厂当学徒,不到30岁就担任厂里的技术指导,方寸之间,便能织出锦绣千里,由她亲手织就的地毯堪称“艺术品”。当时,谁家有女儿出嫁,地毯是必不可少的嫁妆之一,母亲的“生意”可谓红火。但手工地毯的工艺比较复杂,需经绘图样、挂经线、编织、平剪、挽穗等十几道工序,其间最为辛苦的莫过于编织,首先要将毛线打结栓在经线上,同时用小刀砍断毛线,打完一排,在前后两根经线间穿过一根横向的纬线,再用耙子砸平,至此就编织完了一道,后照此往复不断。母亲告诉我一块标准的地毯需要打上百万个结,少则数月,多则一年才能成品。
 
  一盏黄黄旧旧的灯,时间在旁闷不吭声。儿时伴随着我入睡的,是母亲细若游丝的编织地毯的声音,每每半夜如厕,母亲的身子还扑在织毯架前,皲裂的双手缠满了布胶带,她就这样日复一日不辞辛劳着。闲时我也会帮母亲梳理毛线、穿纬线,依偎在她身旁静静的看着。每次完工后,母亲都舍不得扔掉残余的毛线,积攒起来给我和姐姐织毛衣、毛裤,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每一年都不落,虽然织地毯用的毛线制成的衣物穿上有点扎人,但心里却是暖融融的。
 
  抚忆再三,母亲从未改变勤俭节约的习惯,现在家里有好多物什都超过了我和姐姐的年龄,大到结婚时爷爷送的缝纫机,小到厂里荣获先进时发的茶缸、的确良工衣......至今都保存完好。更令我惊奇的是父母新婚的被褥也崭新如初,那时两人蜗居在一间旧瓦房,母亲生怕被褥损坏,仅仅用了一次就收了起来,此后她每年春天都会拿出晾晒,里里外外洒满防潮粉后才又宝贝似的藏到柜子里。她从不为自己多消费,一件衣服能穿十多年,若是破了旧了,经她手剪几刀、缝一缝就化身精巧的坐垫、鞋垫,邻里间无不称赞。其实旧东西并不值几个钱,但这种持家爱家的态度和形成的良好家风是无价的。
 
  日子就这样散散淡淡的过着,转瞬间母亲已经两鬓斑白,精力大不如前,就连拿手的针线活也力不从心。父亲也已退休,身形愈发佝偻。闲不住,两人就将院内的地砖抠起来种上了各种蔬菜,每到夏天,西红柿、丝瓜、豆角、生菜......在二老的精心打理下长势喜人。“一年到头,能省不少菜钱”,每次回家母亲都不停地念叨着。
 
  这几日,正值三伏,一阵雷雨过后,阳光下母亲的小菜园子里水灵灵的,挂满了晶莹, 折射出梦幻的七彩,不满两岁的儿子步履蹒跚上前扶起被风吹歪的枝条,这一刻,母亲笑了。(供稿人:陕北柠条塔矿业公司  徐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