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种业调查

2021-04-16 15:33:2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个新亮点,是提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提及“种子问题”。良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第一把钥匙,“种子”成为公众比较关心的话题。陕西曾经是种业大省,向全国推广输出过许多优良的作物种子;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致力于打造旱区种业“硅谷”。如今,陕西种业如何呢?
 
  是否还记得那些驰名全国的陕西良种?
 
  “咱们陕西一直是种业大省!曾经培育出很多驰名全国的陕西良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比如‘秦冠’苹果、秦川牛、‘莎能’奶山羊、关中黑猪、‘陕单1号’‘户单1号’玉米、‘秦油2号’油菜籽……掰着指头也数不完。这些优良品种不仅在陕西推广,而且推广在北方旱区,成为驰名全国的优良品种。特别是小麦育种,陕西一直走在全国前边,引领北方旱区。新中国成立之初,赵洪璋教授选育出的‘碧蚂1号’创造过我国乃至世界上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最高纪录。”
 
  1959年,“碧蚂1号”种植达9000多万亩。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1964年,赵洪璋主持选育出“丰产”1、2、3号小麦品种,其中“丰产3号”表现突出,开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第一例,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万亩,成为华北平原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
 
  20世纪70年代,赵洪璋主持选育的“矮丰3号”等品种,开创了我国小麦矮化育种的先例,对我国矮化小麦育种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80年代,年过花甲的赵洪璋主持育成以“西农85”“西农881”为代表小麦新品种,开创了我国北方麦区抗赤霉病育种成功的先例。
 
  赵洪璋主持选育的四批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四次创新,在我国小麦育种史上实属罕见。
 
  “80-90年代,李振声教授选育的‘小堰6号’在北方10省区推广开来。这是继赵洪璋教授之后,陕西小麦育种专家攀上的第二座科技高峰吧。”吉万全教授对本刊记者说,“当时,关中小麦主产区曾流行一句俗语:‘要吃面,找小堰’。”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说:“选育‘小偃’系列品种时,我就借鉴了赵洪璋老师的育种方法。”他从组合中选出了“小偃6号”和“小偃5号”,后来发现“小偃5号”抗病性差,于是主推“小偃6号”,该品种后来也成为了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以及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
 
  “关中平原是高水肥种植区,本世纪以来的20年中,在关中平原大面积种植的‘小堰22’,是目前陕西主栽品种。”吉万全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小偃22’于2001年获陕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陕西农业推广三等奖,同年9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王辉教授选育的“西农979”是2005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走出陕西,挺进黄淮麦区并大面积推广。
 
  一个又一个优良小麦品种的选育,饱含着科学家的心血,不难看出陕西小麦育种科学家人才辈出,人才济济。
 
  如今,作为苹果大省的陕西,近千万亩苹果园里更多的是“红富士”苹果,但是,陕西数以千万计的果农谁也忘不了“秦冠”苹果。那是80-90年代的“致富果”,那时候种植“秦冠”的家庭,都率先跨入“万元户”的行列,让人羡慕不已。
 
  “秦冠”苹果是一个杂交品种,195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丰产优质的金冠作母本,以结果早、极丰产、抗性强的鸡冠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66年以实生单株参加全国苹果品种区域试验,1967年全省苹果鉴评会上,正式定名为“秦冠”。在周至、眉县、宝鸡、礼泉、淳化等县建立大型繁殖基地,向全国推广。
 
  “‘秦冠’苹果的早产、丰产性示范,让80-90年代的农民看到了种植苹果致富的希望,极大地带动了苹果产业在陕西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陕西走向苹果大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于“秦冠”苹果赞誉有加。赵政阳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花20年时间选育出的“瑞阳”“瑞雪”“瑞香红”三个苹果品种,载誉满满。
 
  科学育种,今日红花更艳
 
  去年10月22日,第27届农高会开幕的第一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自主选育的苹果新品种“瑞香红”苗木生产经营权以1100万元许可该公司实施。这一转让费刷新了去年由山东“鲁丽”苹果新品种所创造的1000万元全国最高纪录。
 
  “瑞香红”是赵政阳团队历时20多年、继“瑞阳”“瑞雪”之后所育成的第三个晚熟苹果新品种。2020年1月,“瑞香红”通过陕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正在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表示,“瑞香红”品种品质优、口碑好,将极大助力陕西“3+X”工程千亿级苹果产业发展,希望校企合作探索我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全产业链开发新模式,踏出新品种研究和推广开发的新道路,学校也将继续加大对品种等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的支持力度,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西农智慧”和“西农力量”。
 
  近年来,陕西育种科学仍然走在全国前列,除“瑞阳”“瑞雪”“瑞香红”三个苹果品种,享誉三秦外,小麦新品种也喜报频传。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王辉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历时15年育成小麦新品种“西农979”,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王辉教授于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西农979”累计种植1.42亿亩,生产优质小麦50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02.1亿元。
 
  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面向社会公布了2020年国审新品种,陕西培育的西农100、西农99、西农369、西农501、西农20、西农364等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刘曙东教授团队培育的“西农100”,矮秆大穗,抗寒耐冻,产量潜力高,田间抗性好,适应性广,籽粒饱满,商品性好。该品种适宜黄淮南片水地种植。
 
  马翎健教授团队培育的“西农99”,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性强,田间综合抗病性好,耐干热风,熟相好。该品种适宜黄淮南片水地种植。
 
  李学军教授团队培育的“西农369”,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赤霉病抗性表现突出。该品种适宜黄淮南片水地种植。
 
  吉万全教授团队培育的“西农501”,整齐度较好,穗层厚,熟相好。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赤霉病耐性表现突出。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平原灌区,陕西关中,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王辉教授团队培育的“西农20”,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平原灌区,陕西关中,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高翔教授团队培育的“西农364”,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中强筋小麦品质标准。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平原灌区,陕西关中,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陕西聚力打造“3+X”农业特色产业,设施农业是三个“千亿级产业”之一,蔬菜、甜瓜、西瓜等成为设施农业的重要内容,这些小众农产品的新品选育亟待提升。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鲁刚教授团队培育的紫橙色彩色大白菜日前在陕西杨凌试验成功,这种好吃又好看的大白菜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色大白菜新种质材料。
 
  张鲁刚教授从1999年开始紫心大白菜创新研究,至今已坚持20余年。2014年起他带领科研团队瞄准国际前沿,以聚合紫心大白菜与橙色大白菜的球色创新作为品质育种的突破口,历时6年的艰辛努力,终于选育出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在同一个大白菜叶球中同时表达积累的新成果,其营养和品质均优于现有的大白菜品种。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西农模式”
 
  发展陕西种业,不仅要做好育种科学,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以陕西为中心,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西农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实现了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大学优势学科、核心技术与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大学、龙头企业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大学科技专家、地方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四个紧密结合,打通了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紧密衔接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了大学科技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协作和互利共赢,带动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繁荣。
 
  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创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是国内首家猕猴桃专业试验示范站,也是唯一一个建在校内、服务地方的试验示范站。
 
  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阎良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在全国18个省(区)以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建立了28个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和100多个示范园,覆盖了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农业产业,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品种在这里选育试验,也给周边群众以示范,推广起来极为方便、快捷。
 
  杨凌,打造旱区种业“硅谷”
 
  “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做到了完全自给,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也有保障。”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说,“但是,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这都是制约种子的‘卡脖子’问题。”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补上这块短板,要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省长赵一德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陕西要实施种业创新工程,支持杨凌打造旱区种业“硅谷”,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打造高水平种业研发平台,强化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勇当先锋。
 
  多年来,杨凌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核心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以大白菜、甘蓝、番茄为主的蔬菜良种,以苹果、猕猴桃、西瓜、甜瓜为主的水果种业体系。
 
  未来,杨凌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优势,支持种子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院校深度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品种为主线的联合攻关模式,培育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需要的突破性品种,加快打造旱区种业“硅谷”的步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