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移民社区的幸福蝶变

2021-04-14 11:28:4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炉霍虾拉蛇村农业产业基地

  四川,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四川也是发展不平衡之地。除了富庶的成都平原,也有着大量发展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
  
  在7 年前的2013 年底,四川省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 万、占全国7%。经过攻坚克难的奋斗,到2020 年底,四川最后7 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 个贫困县全部清零。短短7 年,四川在脱贫攻坚路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四川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因此,四川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之仗,以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为主战场,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上下联动,协同攻坚,奋力推进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四川省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楼房、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脸、一颗颗枝叶繁茂的绿树、一朵朵颜色鲜艳的花朵,灿烂的阳光照向川蜀大地上,1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山,住进了宽敞明亮新房,开启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悬崖村”的春天
  
  3月的四川凉山州乍暖还寒,但温柔的春风已吹遍大地,大凉山的山山卯卯已开始春暖花开,四处一片生机盎然。
  
  阿土列尔村曾是凉山州的贫困村之一,因为坐落在垂直落差800多米的悬崖上而得名“悬崖村”。2016年5月,媒体报道了“悬崖村”的故事。该村位于悬崖之上,通向外界的“悬崖路”落差数百米,要攀爬藤梯进出,尤其是村里的娃娃们背着书包爬藤梯上下学的惊险画面,让人揪心不已。2020年5月12日,网红“悬崖村”迎来历史时刻,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背起行囊,沿着“天梯”走下悬崖,陆续搬迁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迎着春天奔向新生活。
  
  “悬崖村”搬迁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搬得出,稳得住”才是易地搬迁成功的关键,扶贫的根本是“授人以渔”、培养“造血能力”。 经双向选择,村里的青壮年可自愿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给村民提供了建设家乡、本乡就业、实现脱贫的机会。通过技能培训,很多搬迁村民前往附近园区打工,还有妇女闲暇时做起彝族刺绣。
  
  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居民某色尔布搬进县城安置点后,妻子和孩子在县城居住,自己则往返两地。“我2016年种了近两亩脐橙,400株,去年收获了五六千斤,卖了两万余元,脐橙是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某色尔布的妻子也没闲着,除了照顾老人孩子,还参加社区组织的厨师、缝纫等培训。现在,她已学会回锅肉、凉拌肉、红烧豆腐等家常菜的基本做法。
  
  县城集中安置点距“悬崖村”60公里,即便两头跑,但依然有不少像某色尔布一样的年轻村民愿意回村,发展脐橙种植、旅游等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悬崖村”不宜居不意味着不能利用,利用“网红”效应,结合社会投入,游客慕名而来,一并带动当地其他产业。
  
  当地还引进一家农业公司,全程为村民提供管护、施肥等技术指导。某色尔布不满意自家脐橙产量,他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帕查有格发来的图片,这是农业公司管理的一棵脐橙树。记者看到,这棵成熟的果树挂满金黄色的脐橙。“学会技术,我们的脐橙也会长成这种,我很有信心。”某色尔布说,他明天就要回到村里,跟着农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学习施肥技巧,为牛年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俄达门巴的蝶变
  
  翻过折多山,无垠的草原上突然间涌出一幢幢红顶白墙的房屋,在山谷开阔处整齐地排列着。房屋周边,成群的牦牛自顾自地低头吃草,不远的公路上不时传来小汽车发动机的隆隆声和牧民放牧的吆喝声。
  
  这个生机盎然的高原村落就是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当地人说,“俄达门巴”在藏语中的含义是“迁徙来的部落”。这里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村民散居在偏远的山沟牧场,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收入来源极为单一。2015年,全村172户828人,有贫困人口40户17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仅1900元。
  
  然而,眼前整齐的屋舍、宽敞的马路以及路边赫然树立的“四川百强名村”“四川省四好村”公示牌,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这是同一个村庄吗?

甲英搬迁点新居
 
  变化是从五年前秋天开始的。
  
  2015年9月,四川省统战部干部井钟受指派来到俄达门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井钟至今仍记得,他第一次走进俄达门巴村时看到的情景,“很吃惊、很忧心。这里守着绝美的自然风光,村民们却过着如此艰难的生活”。
  
  井钟到任后第二天,就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对村情民情全面摸排。井钟发现,村庄靠近国道318线却没有通道经济,坐拥贡嘎雪山和雅拉雪山却没有旅游产业,这可能是俄达门巴村摘掉贫困帽子的最佳出路。
  
  四川省委统战部组织专家到村考察,帮着井钟制定发展规划,协调引进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合力办大事,这一中国减贫事业的亮点点亮了俄达门巴蝶变之路。
  
  很快,一家名为“木雅泽朵”的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带着资金来了。他们投入1.8亿元,将俄达门巴村打造成一个4A级景区——“木雅圣地”。49套村民房屋被景区租赁下来,精心包装成独具高原特色的旅游客房,闲置资产成了生财利器。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收益与景区按比例分成。
  
  有了社会资本舞动“龙头”,村里传统牦牛养殖产业也焕发了新生。
  
  今年25岁的根翁是村里牦牛养殖大户,养了100多头牦牛。然而,她此前从来不曾想到,祖祖辈辈用来制作酥油的牦牛奶,还能做成可口的冰激凌。
  
  这种芒果味的牦牛奶冰激凌出自蓝逸高原食品有限公司情歌牧场工厂。蓝逸公司在康定设立了多个收奶站,方便农牧民集中送奶。这些奶被制成牦牛乳酸奶、冰激凌、奶茶等产品,走向了全国。
 
  每逢送奶日,根翁这些牧民清晨4点左右就要起床挤奶,以确保8点前将最新鲜的奶源送到奶站。村党支部书记降秋杜吉告诉我们,蓝逸公司2018年起开始向牧民收奶,当年全村就增收46万元,户均5200元。
  
  村民口袋富了,送奶方式也悄然变化。“2015年以前,大伙儿都是骑马送奶。慢慢地,一些人买了摩托车,开始骑摩托送奶。
  
  去年起,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现在都是开车去送奶。”说到这儿,根翁笑了。
  
  “两山”圆梦香格里拉
  
  这是一片苏醒在希望中的土地,江河雪峰,草海花树,无不固守着大自然赋予的原真之美;这是一片浸润在传奇里的土地,梵音缭绕,歌舞飘扬,无不倾诉着沧桑岁月和风雪人生中的厚重幸福。
  
  这就是稻城,那个被誉为“地球上最后一方净土”“香格里拉之魂”的地方。高原与峡谷、河流与湖泊交汇,孕育出无数旷世美景。
  
  每年6月到10月,是稻城的旅游旺季。由于亚丁景区附近的酒店常常人满为患,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景区游玩之后,只好顺着公路沿线寻找旅居之所。
  
  稻城县赤土乡甲拉村村主任中拥是村子里最早开办民宿的人之一。2016年夏天,中拥把自家老房子进行了加宽改造,开起了一家名为“世外桃源”的藏式民宿,起初只有3间房。2019年,他从稻城农行贷款30万元,扩建至9个房间500多平方米,每个房间住一晚200元。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他们日常采摘和饮食需要,中拥在后院建起一座蔬菜大棚,里面种了白菜、大葱、冬瓜等新鲜蔬菜。“以前冬天都是去十几公里外的县城买菜,特别不方便,现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游客住宿,不需另交餐饮费,他们可以到蔬菜大棚自行采摘,想吃什么做什么。”
  
  这里的村民,通常从5月到6月中旬开始挖虫草,一斤3万多元。挖虫草刚结束,松茸又成熟了,又可以继续采到8月下旬。8月过后,村民集中精力搞民宿经营。11月进入旅游淡季,有的村民还会到附近县城打工。
  
  一年下来,村民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收入来源,有时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则会迅速补充上来,东边不亮西边亮。
  
  稻城是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当地百姓能够从挖虫草、采松茸、开民宿等多种途径获得稳定收益,归根结底,得益于对“两山”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返程路上,在绿树成荫的山坡上看到一行标语:“没有青杠林,哪来菌子山”,这朴素的话语正是稻城人民对生态文明认识的生动表达。如今,稻城人民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了新的动能。
  
  从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稻城亚丁机场乘机飞离甘孜的时候,穿过云层,座座山峰清晰可见,连接座座山峰的高原天路也依稀可辨。如同奔向美好生活的路途不会一帆风顺,总有这样那样的险山等待着人们去攀登,可只要心中有路,眼里有光,就能克服征途上这样那样的困难,最终越过山巅,奔赴星辰大海。(文/特约撰稿  冯 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