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如何填补早期巴蜀文明的空白

2020-08-28 11:50:1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主讲人:高大伦,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牵头创建了全球首个虚拟考古体验馆和中国首个考古探险中心。
 
  三星堆中的金杖意味着什么?
 
  祭祀坑出土之后,有几件典型的器物,现在还在研究。它的很多器物是砸坏了以后才投下去,有的一件器物成两片,有的砸出孔,有的是几片、几十片,在坑里堆得比较乱。
 
  最开始的认识是1986年发现以后,这是一种初步的认识。第一,有一个最大的面具。第二是有一个金杖。金杖上的图案刻得非常精美,鸟驮着一支箭,箭头射到了鱼的身上,而这个鸟大家看得出来,典型的特征就是钩喙,喙部是勾的,还有脚是蹼脚,这是水禽的一个特征。
 
  这个鸟和鱼,自然就会有人想到蜀的祖先,文献记载当中有一个叫鱼凫,这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证据。至于说这个图案怎么解释,是鱼部落和凫部落的联合,还是就是鱼凫?
 
  我们考古倾向于它就是鱼凫,鱼凫是什么?鱼凫就是鱼老鸹、鱼鹰。现在如果你们到桂林,甚至就在广汉有些偏远地方,能够看得到一些渔民养鱼鹰打鱼,那么鱼凫得到了实证。
 
  显然这个就应该是与古蜀国有关的遗存,并且在一个金色的金杖上。
 
  这个金杖有多长?1米42长,重有700多克,它的含金量大约在90%左右。黄金是最贵重的金属,在这上边刻的图案如此精美,又和文献记载如此吻合。我们可以想象,稍微对四川古代史,古蜀国历史清楚的,自然就会往鱼凫方面想。
 
  虽然大家觉得这是级别很高的一个遗存,但我们考古学讲究证据链,也不能仅仅靠一件东西。
 
  我们后来再来看,这个坑里还有一个像人腿的盾牌一样的器物。它有五个鸟头,这鸟头的喙部非常长,在上面刻了这个东西,会令人想到古蜀国的另外一个王。文献记载,《华阳国志》里说叫白鹳,鹳鸟也是水禽,也是打渔的,吃鱼的,这是两个王。
 
  另外从80年代起,遗址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器当中有一种器形,特别引人注目,就是一种鸟头形的器柄,是陶勺的器柄。在整个三星堆遗址里,鸟头形、鸟的器物、鸟的图案形象是非常丰富的,在全国无出其右。
 
  那么我们刚才已经解决了两个,一个鱼凫,一个白冠。那么我们再来看,事实上古蜀国的记载,还有一个王叫杜宇。根据史书记载和一些专家的研究,事实上杜宇就是杜鹃鸟,那么杜鸽鸟加上鱼凫、白鹳,就有三种鸟了,蜀人的祖先与三种鸟都有关。
 
  那么现在来看,还有一个王叫蚕丛,是不是与鸟有关?我们先不说,祭祀坑发现以前,很多专家研究推测,根据那两个字形,然后又根据四川这个地方的气候和战国以来养蚕、种桑非常发达,所以后来四川称“锦城”。
 
  在汉代的画像砖上还发现了有采桑图,把这些联系起来,说可能是因为我们四川很早很早以前,就养蚕、种桑,丝织业非常发达。所以蚕丛与养蚕有关。
 
  古蜀国中的蚕丛指的是什么?
 
  在祭祀坑发掘以前,所有的专家都不知道蚕丛是什么?最流行的说法就是说可能与蚕有关,但是纵目又怎么理解?
 
  基本上没有人把它往今天我们所说的纵目方向理解,而是往民间传说的二郎神三只眼的方向想,因为中间的眼睛是竖着长的。就像《封神演义》《西游记》,我想大概也是受那个影响。
 
  但是三星堆祭祀坑里出土的器形当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就是有一些青铜面具的眼睛是往外突的,呈柱状的突出,并且短的有一两厘米,长的有近十厘米,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不仅仅是面具上,眼睛里铸造了柱状的突出,另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铜泡一样的东西,如果说要把它安邡在青铜器的眼睛上的话,还可以安装出来好多个,也是这种柱状的突出。
 
  事实上从最大的面具来看的话,它的几个明显的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蚕丛是什么样?
 
  第一,这个面具的鼻子非常夸张,就是我们说的钩鼻。最开始有一些学者望形生义,就说这个好像是不是与欧罗巴人有关系,就说你看欧洲人的鼻子比我们中国人的鼻子要有棱有角得多。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有一种非常显著的特征,鹰钩鼻。鹰的鼻子就是这样,钩得非常夸张的一种特征。
 
  第二它的嘴非常之大,嘴角都快达到耳朵那个位置了。那么像这样的一个面具,但是它又像人的形象,怎么来理解?
 
  我们假设它确实是一个动物,人也是动物,那么它就可能是这样几类,第一类,兽类的鼻子再怎么艺术夸张,不可能做成这样。那么它只可能是禽类,就是鹰钩鼻类的禽类,应该是一种鸟。
 
  虽然说有可能是兽类,但因为它鼻子特征很明显,兽的鼻子都是塌鼻子,在任何艺术作品当中都是这样。那么这两个定了以后就说,我们想象,可以往飞禽类上靠,并且是飞禽当中的猛禽——鹰。它是鹰钩鼻。
 
  那么再来这两个耳朵,仔细看它不是耳朵,它应该是鸟的翅膀,把它做在这个位置,是因为仅是一个面具,没地方安邡翅膀。
 
  另外出土的青铜器里有类似的,就是在一个青铜人的头上戴了一个冠,冠上就有两个这样的东西,形状完全一样,就是翅膀邡在这个位置了,并且中间还有一个像鸟冠一样的东西。那么进一步就确认了它是鸟。
 
  刚才说鹰钩鼻,就是鹰一类的鸟,中间长了柱状的瞳孔,事实上它就是为了向大家显示,这个鸟眼睛非常敏锐,看得非常之深远、精准。
 
  鹰的眼睛在鸟类当中看远是最突出的,在天上千米高远,看见地上一个小动物,一扑一个准。
 
  如果我们再联系到文献,还有一个说法,说蜀人的祖先,“始居岷山石室”,即祖祖辈辈以前都居住在岷山上石头房间里。三四十年代有学者在岷江流域搞过调查,就发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石棺葬。后来文献记载也有这种说法,说岷山石室就是指的这种石棺葬。
 
  当然石棺葬年代很晚了,战国秦汉的,而三星堆我们所知道古蜀国的蚕丛、鱼凫这个是比较早的。
 
  如果我们知道纵目面具是鹰一类的鸟的形象,或者说有鹰一类的鸟的形象,因为它是一个复合型的:半人、半神、半鸟,所以你看见它有人的面孔,但是有鸟的特征,然后鸟也不是鸟,人也不是人,是神。
 
  所以这种情况来看的话,那么岷山石室就要这样理解,我们知道鹰的巢是什么地方?就是住在岩缝里边。这个岷山石室,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
 
  那么这样的话,有面具上的纵目,我们再研究它的形象,一看还是鸟。这样的话,蜀人的五个有名的先王,蚕丛、鱼凫、白冠、杜宇,开明,开明以前四个都是鸟,这个信仰鸟图腾,这个是连续的,也是相关的。
 
  所以现在看来,蚕丛究竟指什么?我认为由祭祀坑的发现,应该得到了破解。
 
  那么我们祭祀坑里的东西至少有三个蜀王的形象,或者说图腾,都在这两个坑里,至于里面有没有杜宇,这个我觉得还要进一步研究,也许它是杜宇以前的,也许就没有了。
 
  如果在这个坑里发现有杜宇的形象,那是很重要的,没发现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就是在能不能找得到,不确定。如果找到了,那就证明它是杜宇以前的,包括杜宇时代,所以这个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这个是属于几个王的形象,事实上祭祀坑里出的器物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不仅仅是这几个,这几个当然对我们古蜀国历史研究是重要的,由传说成为了信史。
 
  《华阳国志》总体来说是可信的,但具体它有些有夸张的成分,有虚构的成分,还有传闻的成分,这些可以研究,但整体来说是可信的。
 
  《山海经》中的神树与摇钱树有关吗?
 
  那么关于古蜀人的宇宙观、世界观,还有一些器物,当中也可以看到。比方说神树,一般人就说和摇钱树有联系。
 
  我个人认为神树和摇钱树没有关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从神树到摇钱树中间时代序列上找不到节点,商代突然出现了神树,一两千年没有了,汉代突然冒出了个摇钱树,就现在看来不能有联系。
 
  当然学者们各有各的说法,这个神树属于三星堆器物坑里最神奇的一件的青铜器。因为它包含的信息非常重要,就是古蜀人的宇宙观,对天的认识。
 
  那么根据研究来看,这根神树是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见于战国秦汉的《山海经》和汉代的《淮南子》,这样一些古书里边讲的扶桑和若木这两根树。
 
  这些文献记载,说古人认为大地的两端有两根树枝,东边叫扶桑,西边叫若木。它们是所有树里最高、最大的,长在山上,太阳升起之前在这个地方休息,太阳落下之后在另一棵树上栖息。
 
  事实上,我们今天站在古人的立场,离天最近的就是山,山上最高的就是树,他远远地看见太阳升起,就从树上钻出来的,远远的看见太阳掉下去就掉到树上去了。
 
  而太阳在天上要动,古人又没有飞机,又没有火箭,靠鸟来把它搬动,所以说上边就住了十只鸟。而十只鸟由于现有出土的这件器物,这个若木,它只剩下九只,最顶上推测还有一只,残损了。
 
  现在这件青铜器残存的重量都是将近800公斤,如果它是完整的,我觉得它的重量可能超过后母戊鼎,而且它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
 
  所以我觉得内涵非常丰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但了解了蜀王,我们还知道蜀人对天的认识。而关于这个认识还不仅仅是这样,我们由此可以追溯到更早。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我们就发现玉琼上也有鸟驮着太阳的图案。那么再早在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有两只鸟,双鸟负阳。
 
  从六七千年前(说不定还有更早的),到四五千年前,到两三千年前,一直到今天,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我们的文化,甚至后来我觉得关于娣娥、关于后驿的故事,都与这些传说有关衍生而来的。
 
  所以三星堆祭祀坑要研究的东西非常之多,不要仅仅盯着那几件面具很奇怪,我们要关注的是文物本身深度的解读和文物背后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当然还有科学技术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三星堆名字的由来?
 
  走进三星堆文明,首先想到三星堆,大家就觉得很神秘,有一些人觉得这个名称是不是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又和天上星宿、星象连在一起。
 
  在我们看来不是那么回事,现在考古已经证实,原来三星堆三个堆是连在一起的,经过考古钻探,它是三星堆的古城墙的一段,后来人们不经意地取土,生产生活取土,形成了一段城墙,被挖成了三个堆。
 
  当然这个堆的出现应该比较早,因为在明清时期的广汉县志里已经有了,因为它附近有个月亮湾,县志里边要写广汉八景,觉得这个景观非常好,叫三星伴月,月亮湾和三星堆。它一定不是几千年前,就有三个堆,它是城墙,考古已经确证了的。
 
  三星堆遗址从哪里来?
 
  另外一个当然就是关于三星堆的来龙去脉,这个文化,这个文明怎么来的?
 
  一般很多人看了觉得太神奇了,这个只能解释为天外的,或者说在全世界都是最不得了的,确实是它有它不得了的一方面,就是我们古蜀人的想象力,我们的艺术成就。
 
  因为以前大家认为这是蛮荒之地,居然突然冒出这个东西,因而不可思议。但是从考古学上看待这批东西的话,也不是突然长出来的,它有一个发展、积淀,文化的交融吸收,同时也往外传播的过程。
 
  任何一个文化都必须要交流,才能够有活力,才能够生存发展。如果我们把它邡在整个现今的中国大地上来看,在成都平原,我们能够发现的有人类活动的新石器时期,距今不过5000年,就是在什邡市桂园桥,离三星堆大约有15公里的直线距离。
 
  什邡县城发现桂圆桥的遗址,这个遗址的年代测定大约是在距今5000年前,从它出土的器物来看,比三星堆的最下层器物还要原始。但是从它一些器物、一些纹饰来看的话,是和三星堆第一期是有承接关系的。桂圆桥发展到了三星堆第一期。
 
  比这个时候更早的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我们在仰韶文化之前,又找到了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这些都有七八千年,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也有六七千年。
 
  再往北走,在内蒙古的兴隆洼,发现的遗址距今有8000年。而成都平原,我们现在发现的遗址最早年代才5000多年,成都平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们寄希望于通过我们考古调查,发现、找到更早的,还是有希望的。
 
  那么5000年前,这支文化又来自哪里?现在看来,5000年左右进入成都平原的文化,很可能是沿着成都西北部的龙门山脉边缘地带,在那个地方下来了。
 
  通过最近几十年的工作,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的工作,我们在川西北的汶川、茂县、澧县还有金川,这些地方发现了更早的,跟什邡桂圆桥文化遗存比较一致的遗存。
 
  那么这个自然就会想到,在仰韶文化的晚期,马家窑文化的晚期,甘青地区有一支文化,有一群人从西北方向下来,翻越了龙门山脉,进入到成都平原的边沿地方居住下来。
 
  因为我们找到有两个比较确凿的证据。第一个,我们在汶川和茂县以及金川这些地方,我们发现了彩陶,彩陶就是仰韶,马家窑这一类的。
 
  我们还发现了尖底瓶这一类的器物,所以大家看了以后都说没问题的;同时在龙门山脚下,靠近成都平原居住的这种文化,经过植物考古证实他们的主食主要是小米。当时是种小米的,也是跟西北地方的生产方式这种过来了。
 
  三星堆遗址到哪里去?
 
  从哪里来?我们已经比较明确了,到哪里去了?这个也比较明确,如果在2000年以前我们不太清楚,或者说我们考古人清楚,因为三星堆遗址它本身延续了2000多年。
 
  在三星堆博物馆看到的青铜器,只有几百年的时期,恰恰是在2000多年当中的几百年,它之后,三星堆遗址还有人活动,它之前当然也有人活动,这在考古学家看来是清楚的。
 
  但是大家觉得那么好、那么精美、那么奇妙的一个文明怎么突然就消失了?我们知道它没消失,一直都还在,但也得有更重要的发现来证明它没消失。
 
  功夫不负有心人,可遇不可求的金沙遗址出现了,2001年的时候,金沙遗址从规模,从最精美的文物的堆邡方式,和器物的种类、形制来看,跟三星堆祭祀坑那个时期的器物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来说它有去向了,只不过说我认为不可能是紧紧相连,当中可能有间断,间断了它文化还要传承。这个间断我们还得寻找,找比金沙更晚的。因为它公元前316年才被秦灭掉,而比金沙更晚现在只有一些墓葬、小遗址,但我觉得找到大遗址还有希望。
 
  金沙不可能是古蜀文明当中最辉煌阶段的最晚期,或者说结束,不可能那么巧。金沙以后还有希望,金沙和三星堆之间当然也有希望,这个还有时代间隔,三星堆以前我觉得也有希望,那么大的这种祭祀坑不会突然出现,祭祀坑总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乐观地预测古蜀文明还有无数个祭祀坑,有待我们考古专家去发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