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诞生的甜蜜艺术:郑建军和他的“吹糖人”

2020-09-30 11:31: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晶莹剔透的糖人不仅是一代人曾经的零食、玩具,更是他们脑海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旧时的大街小巷、集市庙会,总少不了吹糖艺人们肩挑挑子的身影。吹糖艺人的小糖摊儿无论摆在哪儿,小孩子们都能把摊儿团团围住,争先恐后嚷嚷着要买着吃。他们睁大双眼滴溜溜地转着,惊奇地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从糖人师傅的灵手中诞生。
 
  如今,吹糖艺人已难觅踪迹,吹糖人这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精粹也在淡出人们视线,悄无声息地走向失传的边缘。据了解,在西安市长安区瓜洲村,村民郑建军却还依然默默传承着这门民间技艺。于是笔者慕名前往,寻找这一位民间吹糖艺术家,希望能一睹吹糖技艺,听一听他与“吹糖人”的故事。
 
  遇糖:缘起糖画,半路出家
 
  郑建军,1976年生,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谈起如何走上了“吹糖人”这条路,他坦言自己算是半路出家。他的祖辈、父辈都以画糖画为生,因此从小他便耳濡目染,接触到了“糖画”技艺。家中老人代代相传,1850年前后,郑氏先祖郑普娃为了生计曾进南山担碳,并在山中救下了一名被狼叼走的女婴。女婴家人感念其恩德,遂传授熬糖做糖之法。后曾祖郑成林传承家艺,并不断加以改进。传到祖父郑清贤手上,由于他晚年嗜赌如命,糖画至此荒废。祖父郑清贤去世,继祖父郭良斌顶门,父亲郑守毅更不敢提起家中旧事。祖父去世三年后,父亲才慢慢说起郑氏祖辈曾卖糖画之事,传授了他制作技艺,并将祖传的糖画柜子交给了他。卖糖画时总会敲着铜锣走街串巷,这对孩子们来说曾经是最具吸引力的声音。郑建军回忆旧事时颇为感慨,言语中充满遗憾:“可惜的是,父亲10岁时将卖糖用的铜锣丢失了。”继承了家传的糖画技艺后,他还在外地学了三年厨师,后因结婚返回家乡,最终改行学了吹糖人。同样都是以糖为原料,糖画是平面艺术,吹糖人是立体艺术,郑建军画过糖画,捏过面人,雕过萝卜花,生活中还喜好手工制作。他便把自身已有的经验融汇贯通,潜心学习吹糖人。2011年,机缘巧合,他又拜了吹糖传承人雷增明为师,在不断的摸索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吹糖: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走进郑建军家中,房间一隅,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小木柜,这正是郑建军多年来吹糖人的必备工具。柜子是他自己设计打造的,柜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十二生肖转盘。人们转到什么生肖,他就做什么糖人造型,以此来增加趣味性。吹糖人前,需先熬糖。炉子置于柜子中央,铁糖盆置于小炉子之上,待麦芽糖融化,郑建军就用一根小棍缓缓搅动,并不时将手伸入盆中,判断麦芽糖的温度和柔软度是否已达到吹糖人的标准。他说:“这吹糖人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太硬无法塑形。”随后,他迅速从盆中挖出一小团糖稀,放在手中揉捏拉扯。他先用拇指捅出一凹坑,再轻轻捏住顶部,从中部开始将其向下拉长。拉长变细的部分迅速冷却凝固,紧接着,他把气球尾巴噙在口中,缓缓吹气,球体部分就如同变戏法一般慢慢膨胀,逐渐变得透明。吹气的同时,他双手不停,在球体上轻轻地拉拽顺势捏出造型。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仅一分钟的功夫,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糖人就吹成了。糖人做好后,用小木棍点上糖稀,粘牢固后即可方便拿着吃,也可插在小柜横栏上当作招牌招徕顾客。
 
  看起来容易,“吹”起来难。说起吹糖人的要领,郑建军简单地概括为“气到力到,气力相随”八个字。他细心介绍,吹糖人在糖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分为三个流派,有三种制法。一种将糖灌入模具,脱模即可制成;一种趁糖未凉透时使用剪刀,剪、拉、沾使之快速成型,再与吹出来的造型组装而成;最后一种就是边吹边捏,也就是他现在使用的方法。“糖的配方、温度等都会影响糖的软硬度,进而影响造型。”可见吹糖人并不完全靠“吹”,还讲究手眼嘴的协调配合。吹糖人时,揉捏糖稀形成一条输气通道,气息塑造形状,手捏修饰边角,哪一个环节都出不得差错。师傅领进门,修炼在自身。其中的细微分寸,包括下手时机、力度、手法、轻重变化,直接决定了糖人造型的流畅和生动与否。这些功夫不是光靠言传身教就能领悟的,要想掌握还得下一番苦功夫,只能靠手艺人自己在练习中慢慢体会。郑建军吹糖人十余年,这些技巧早已烂熟于心。吹糖人的造型多种多样,以动物居多,可为花鸟虫鱼,也可为飞禽走兽。郑建军幽默地说,全国吹糖人造型基本都以十二生肖为主,因为十个糖人九个胖,瘦了,吹不出来。的确,糖人造型都是圆润饱满,憨态可掬,最讨小孩喜欢。
 
  “传”糖:任重道远,乐在其中
 
  谈及吹糖人的由来,郑建军不禁娓娓道来:吹糖人起源于唐朝长安,是艺人们在糖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后来才传入内江、丰县、天门等地。过去这一行业属于三教九流里下三流最末行业,因此特别被人看不起,曾经几度失传。直到明朝刘伯温的推广,这一行业才有所转机。古书载,刘伯温落难之时被一位卖糖人的老人所救,刘伯温于是向老人学习吹糖技术谋生,从此隐姓埋名,沿街叫卖。各行各业都乐于挑选一位有名望有背景的人来做靠山,以显示自己行业的高贵,提一提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免被外人瞧不起。刘伯温做过丞相,无人敢和他比,所以行业内就推他为吹糖人的祖师爷。经刘伯温推广,除了陕西,吹糖人在四川、河南、山东、北京等地也曾颇为流行。然而随着朝代的没落,以及手艺人本就不受重视的现实情况,吹糖人技艺的传承到了今日仍然充满阻碍。郑建军十分感慨,过去还有很多学吹糖人的手艺人,但现在少了,毕竟“也不挣钱”。小朋友们吃的玩的变多了,吹糖人的实用性减弱,观赏性价值和娱乐性价值被更大限度地发挥。他开玩笑道,艺人前面都要加一个“穷”字,所以是“穷艺人”。据他所知,现在还在专门学习吹糖人的手艺人除他之外还有三个,一个在渭南,两个在蒲城。要想为吹糖人的传承添砖加瓦,可谓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件事。
 
  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吹糖人好看,好玩,还好吃。为了使更多人感受到吹糖人这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郑建军近些年来也接受过众多媒体、学者的采访报道,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演出。2019年就受邀参加了西安唐苑第一届国际马文化节非遗展演,并于年末登上了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舞台。吹糖人对于郑建军来说,远远不只是一门谋生的手艺,这已经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发自内心地真正热爱这门工作,这项艺术。“我爱这个,喜欢这个事情。越是人喜欢这个事情,才能把它发扬光大。”郑建军微笑着说,“你不喜欢,师傅也不起作用。”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吹糖人”能走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视野当中去,会有更多人愿意主动关注“吹糖人”,小糖摊儿能够重新在街头巷尾支起来,甜蜜的麦芽糖香气能萦绕在每一个小朋友和“大朋友”的回忆里。(文/实习记者艾米杰)
 
  (郑建军,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精通民间糖画和吹糖人,长安糖艺非遗传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