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2020-08-28 11:26:0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为了深入贯彻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加快实施“五新”战略任务,谋划能源化工产业“十四五”及更长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联合西安科技大学,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定位
 
  能源化工(以下简称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指依靠创新驱动和集成利用新技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生活用能需求、高起点满足能源企业竞争需求、系统性满足能源技术转化示范需求、持续不断满足能化产业革命需求、战略性满足国家能源安全需求、高效率满足经济发展保障需求的发展过程。
 
  目前,陕西能化产业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源性产品、化石能源产品和初级原料占比高,资源转化率和转化产业层次过低,下游材料和制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原料的配套性和省内多次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产品单一、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煤化工产品大多为基本化工原料和农用化学品,能源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高端高值能化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三是产业链条短、协同性不够,新上项目和化工园区同质化倾向明显,产业创新有待进一步突破;四是产业生态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抵御能源价格波动能力较差,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能化产业在全省三大区域产业互动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70年发展,陕西能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十四五”及更长一个时期,能化产业将进入质量优于速度的新时代,其高质量发展定位,应明确概括为“规模、现代、高效、绿色、低碳、安全”十二字方针。
 
  规模既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平衡市场供需的要求,也是促进能化产业生态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体现;现代既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也是推动能化产业融入世界产业体系的体现;高效既是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也是推动能源经济效率变革的体现;绿色既是宏观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是经济质量变革的体现;低碳既是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要求,也是能源经济结构优化的体现;安全既是大国崛起与确保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能源生产安全的体现。
 
  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条件
 
  推进陕西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已形成“三个不可替代”“三个得天独厚”“三个国内领先”。
 
  三个“不可替代”
 
  2018年陕西煤炭产量6.2亿吨,位居全国第三;煤制烯烃产能已达370万吨(全国1302万吨),煤制油(含煤焦油加氢)产能已达400多万吨(全国953万吨),煤制烯烃和煤制油产能位居全国第一;兰炭总产值已占全国60%,甲醇产量占全国15%,成为全球最大的兰炭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70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能化产业支撑了陕西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陕西能化产业正在发挥着三个“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即在陕西工业中的支柱地位、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国家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均不可替代。
 
  三个“得天独厚”
 
  一是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陕西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岩盐保有资源储量全国第一,轻质油、干气等优质油气资源储量全国第一。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50万亿元,煤油气盐可采资源价值约为38万亿元,两者均位居全国第一。在世界范围内,煤、气、油、盐四种资源高度指向同一地区,实属罕见。
 
  二是产业发展区位得天独厚。陕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也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能源供给与安全保障基地。
 
  三是推进能源革命的科教条件得天独厚。陕西高等院校超过100所,科研院所超过1000所,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100万人,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能源、动力、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采、冶炼、化学化工、能化装备制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专业门类齐全;西安市雁塔路两侧汇聚了多家能源化工勘探、设计、施工、科技、教育单位,正在以“雁塔联盟”为依托加速聚集形成中国能源化工创新创业“硅谷”。
 
  三个“国内领先”
 
  一是能源产业发展水平国内领先。陕西已经形成了能源资源组合开发与综合利用、协同利用、分质利用产业体系,建成了产品较为丰富的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化工新材料、风电、光伏发电、水电、地热能、储能、多能系统集成应用、能化装备制造、生物质能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能源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陕西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采、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煤油气盐资源综合利用、煤油共炼、煤制烯烃等五大现代能源化工技术处于中国领先、世界一流水平,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和世界级煤化工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实验田。
 
  三是能源化工管理水平国内领先。陕西始终把能源化工产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先后连续召开了17次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始终坚定实施“三个转化”(煤向电、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三个一体化”(能源开发和化工产业发展一体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基地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三个延伸”(能化产业向配套装备制造业延伸、向能源化工下游增值产业延伸、向现代服务业延伸)方针,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全方位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对内对外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
 
  “十四五”及更长一个时期,持续推动陕西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全球能化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出发,从我国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与国际合作的要求出发,从陕西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出发,进行系统谋划。
 
  高质量发展目标
 
  以支撑“三个经济”为起点,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建成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使命,以提供高品质能化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建成全国一流的能化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以煤化工为主的能化产业新技术中试与重大装置示范基地,建成全国最大兰炭、甲醇、高端化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精细化学品生产和下游材料与制品加工基地,建成全国最大能化产品物流、储备和集散基地,建成我国重要的氯碱基地、电力基地、金属镁电解铝与铝镁合金材料制品基地。
 
  到2025年,可将陕西煤炭产量稳步增加到7亿吨以上,油气当量稳步增加到8000万吨以上,煤炭年转化和分质利用量达到3.5亿吨以上,化工合成材料与化工产能增加到5000万吨以上,电力装机容量增加到8300万千瓦以上,能化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建成国内一流能化产业体系,初步建成现代能源体系;到2035年,能化工业增加值达到2万亿元,建成世界一流能化基地与产业体系,建成一批产业生态聚集和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世界级高端能化产业综合体。
 
  高质量发展思路
 
  一是千方百计把能化产业规模搞上来,力争将陕西打造成为我国现代能源供应与安全保障主承载区,建设我国优质能源保障强省。
 
  二是千方百计把一次能源输出比例降下来,引领传统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我国能化强省。
 
  三是千方百计把一次能源转化率提上来,全面推动资源转化提升与产业价值链升级,建设我国优质能源商品、服务供给强省。
 
  四是千方百计把能化高水平开放合作做起来,汇聚多种优质资源、优势技术与世界一流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我国能化产业开放强省。
 
  五是千方百计把现代能化产业体系强起来,以传统能化产业升级和现代能化产业新技术集成应用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为载体,不断创新能化产业商业模式,建设我国能化产业创新强省。
 
  高质量发展举措
 
  做大规模,打造中国能源供应主承载区。规模是我省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好的品牌,做大规模是国家赋予我省能化产业的历史使命。
 
  加大勘查开发力度。设置能源资源勘探专项资金,建立在陕能源企业资源勘探投入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资源勘查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更多战略投资者,加大页岩气、煤层气、页岩油、地热、铀等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勘查力度,全面提升我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争取国家老区政策支持,解决优质煤炭资源开发、煤炭转化项目配套煤矿的核准问题,在行政审批、环境容量、水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加快镇巴油气资源开发。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镇巴油气勘探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加大协调力度,督促中石化在完成勘探数据分析基础上,尽快部署新的风险探井与试产工程建设,并提早谋划和开展天然气规模化开发利用与天然气化工园区建设等相关规划工作,争取留给地方配额指标用于地方开发利用;借助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建设陕南和周边地区通往镇巴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方便大型设备运输;协调中石化、陕西投资集团,进一步扩大已有矿权设置的镇巴地区页岩气勘查开发合作企业数量。
 
  持续谋划推进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尽快开工或者加快建设已列入国家和我省计划的重大能化示范项目,集中力量简化审批程序;力争“十四五”再规划建设一批以油煤气盐和光伏、光热、风电资源为依托的各类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利用、分级利用、多联产的重大能化类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建设已列入前期工作的三大煤制天然气项目和迫切需要新列入国家计划的能化项目;发起设立若干至少千亿以上的煤化工战略投资基金和塑料深加工产业发展基金,解决我省能化投资资金短缺问题。
 
  建设绿色化工园区。重新规划和调整能化布局,调整园区定位,着力解决园区同质化、恶性竞争等问题;在大型煤化工园区和煤化工企业集中较多的基地,应高起点统筹规划建设大型公用气化岛和公用工程岛,在更大范围、更大区域形成产业生态布局、循环链接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格局;按照绿色化工园区标准,着手推进和支持一批国家级与世界级绿色化工园区建设。
 
  做高品质,引领传统能化产业转型升级。高品质是我省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体现,做高品质是我省能化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升级、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引领智能化大发展。应进一步加快煤炭绿色开采、智能化开采新技术的应用,优先核增智能化矿井产能;重点支持攻克低渗透率非均质性石油资源开发中的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采出率,全方位降低开采成本;支持集成利用现代能化产业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离散控制技术,加大对现有重大能化企业与装置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将技术先进的化石能源化工企业纳入“绿色能源”和“现代化工”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范畴。
 
  聚焦产业链大延伸。推动焦油深加工产业链、煤制烯芳烃产业链、氯碱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电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兰炭、硅铁、铝镁等产业链延伸发展,实现由原料向材料、材料向应用和制品等终端消费品的转化;围绕能化产业大力发展相关的专用矿山及能化装备制造、专用运输装备制造、专用工程机械制造、相关材料制造、工业旅游产业;设立能源产业共享平台孵化基金,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能化产业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矿业服务产业体系;推动能源资源向能源资产和资本转化,开展能源金融衍生品交易,实现交易“能源资产”和“能源产品”向交易“能源合约”的产业延伸。
 
  加快产业间大融合。把清洁转化、碳氢资源充分利用、延伸产业链结合起来;将烯芳烃发展及下游产业一体化融合起来;将煤制油气和煤制烯芳烃、煤制合成材料、有机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及化学制品一体化融合起来;将水煤浆气化、干粉气化、煤地下气化、干馏气化一体化技术、纯氧加氢气化技术、超临界水气化制合成气制氢技术和传统技术融合起来;将现有树脂生产、聚合物生产、初级形态塑料原料生产与下游树脂改性、型号品牌增加、各种材料制造、各种制品加工和终端应用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将能化产业与氟硅产业、玻纤产业、石墨烯产业、汽车应用材料、航空应用材料、军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农业全产业等融合起来,推动能化产业链纵向侧链延伸,在更大领域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实现产业与区域发展大联动。大力提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原料、燃料、材料在省内的多次转化能力,将其打造成为可长期支撑我省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建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上游基础原材料产业,真正实现初级能矿资源与初级转化加工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充分利用陕北、渭北的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正在建设的聚酯等产品和项目,抓紧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下游材料与制品加工园区,形成区域互动发展格局;应支持建设从陕北输送清洁液体原料甲醇或合成气管道,在渭北发展高端绿色合成材料及其下游产业,在关中建设大型甲醇集散地;实现“陕北煤炭就地气化(坑口甲醇)-关中精细化工(高端能源化工)-陕南可再生能源发电(碳氢平衡)”协同发展布局,建设区域互联互动发展的能化大产业生态与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新产业,强力推进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创新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做新产业对我省能化产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新产业。加快推进陕煤化榆林1500万吨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煤提取焦油与制合成气一体化(CCSI)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电煤提取煤焦油与兰炭发电一体化示范项目,加快油煤共炼技术、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产业化步伐,尽快启动相应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速CO2资源化利用制低碳烯烃、低碳醇、碳酸二甲酯、碳酸乙烯酯等新技术的中试和应用示范,积极部署大型CO2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项目;完成十万吨级CCS-EOR先导性试验和建设百万吨级CCS-EOR示范项目。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化新产业。推动煤油气盐协同开发促进碳氢平衡,实现能化工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超大型气化装置、纯氧加氢气化、干馏气化一体化、油醇联合制烯烃、合成气直接制烯芳烃、甲烷直接制烯烃、CO2与光电催化电解水直接制氢生产低碳烯烃低碳醇、合成气制乙醇等中试及工业示范装置,着力推进“油气煤化电”多产业耦合发展,加快形成能源资源深度转化、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制定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矿山、绿色供应链的设计、建设、运行、评价标准体系与考核指标体系。
 
  依靠科技创造新产业。争取申报设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能源国家实验室;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成熟度,攻克能矿资源无害开采、无扰动地热利用、能量棒无水开采页岩气、太阳能光热发电、全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强高韧及高耐磨低膨胀新材料、新一代储能材料、新一代碳材料等技术开发,建设清洁能源工程,攻克新能源开发与能源输配中的储能技术、能源转换技术、新能源全量消纳与高效利用技术、能源供需互动技术、微电网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启动汽油超深度脱硫、除硫与硫回收、化工废水零排放、油泥资源化利用、CO2资源化利用等一批前瞻性技术研发;尽快完成“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工程示范建设。
 
  建设风光电协同示范新产业。通过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能源智能微网与能源互联岛技术应用等方式,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充分利用陕西太阳能和风力资源,充分利用矿井水资源,采空区恢复之后发展的风电、光伏发电电解矿井水和中水制氧制氢用于煤化工纯氧加氢气化及焦油加氢、碳氢平衡补充氢资源、化学合成加氢等;大力发展陕西光伏农业、风电光伏农业,实现“新能源+”协同发展态势。
 
  大力发展储能新产业。全面推动储能产业在我省新能源、传统能源、纯氧加氧气化、现代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国防军工、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服务业、楼宇系统、家庭、停车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支持储能与新能源向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发展在我省具有明显优势的钒矿-含钒材料-全钒液流电池制造-储能电站建设等一体化产业体系;支持建设先进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与生产基地。
 
  做强业态,强力推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现代能源经济应该与新兴经济业态同频共振,做强业态就是以服务化为核心在我省打造一批综合能源供应商。
 
  建设智慧能源体系。要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支持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的能源互联网,逐步建设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建设覆盖全省能源管理部门和能源企业的互联网能源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先进技术,围绕“发电、储能、输变、配售、用能”,构筑了区域智慧能源综合运营生态圈。
 
  培育综合能源供应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模式,围绕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建设智慧能源工程;实施需求侧智能用能,以互联网技术、智能控制系统为基础,在具备条件的社区、企业和公共机构,建设电力、天然气、地热能、太阳能等能源智能化利用示范单位,促进终端用能节约高效,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促进能源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服务者、关联者的互联互通,优化能源系统中的竞合关系,推动综合能源供应商发展壮大。
 
  推进能源生产革命。要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绿色矿山、绿色园区建设进程,在所有煤矿,都要统筹矿渣回填或资源化利用、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采空区治理及综合利用、矿区垃圾及废弃物分类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在电厂要全面推进清洁发电技术、超净排放技术、电煤前端干馏及洁净化处理技术、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电厂垃圾及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在煤化工企业,要全面推进废水、废气、废渣、垃圾及各类工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在风电光伏发电企业,要着力推进光伏农业、光伏养殖一体化,弃风弃光能源与矿井水、工业中水制氢制氧支持煤化工纯氧加氢气化、发展氢能源等产业,全面提升国土利用和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
 
  做深改革,培育现代能源经济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创新是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保障源,做深改革就是为我省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进安全综合治理。实现各种能源生产安全,坚决把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第一要素;建立和世界一流能源化工产业相对应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开展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全力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实现无人则安、科技保安;建立大能源化工安全体系,实现基础能化产品供给安全、高端能化产品供给安全、能化环境安全、能化生态安全、能化产业网络安全、能源社区安全等全覆盖、全流程、全产业的安全保障。
 
  推进能源市场治理。以降低投资成本、生产成本和吸引更多高端要素投入为核心,应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适度调整陕北过去过宽划定的林地(主要指沙漠、戈壁)范围,降低建设用地成本;争取陕北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建成区域电力直供网和园区微电网,进一步降低用能成本;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探索集体荒漠化土地市场化改革路径,深入推进地方国有能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提速能化行业“放管服”改革,重点在能化产业下游材料与制品精深加工领域,在绿色发展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在能化产业各产业链为民间资本进入创造条件,留出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天然气弹性价格机制、上下游传导机制,理顺体制,加快储气能力建设;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交易平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机制;调整政府监管体制机制,形成科学民主透明的新型能源监管体系。
 
  推进能源信用治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道德文化建设,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切断失信行为的连接通道;继续下大力气整顿陕北金融和信用环境,打击非法集资,尽最大努力打造基地、园区、产业发展的制度和信用环境;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惩处达到对能化企业的有效监管,促进信用体系的惩戒功能与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积极对接国家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全行业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信用氛围,加快构建公平、有序、规范、高效的区域能源化工市场。
 
  推进能源合作治理。积极支持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院大所、大学合作,重点推进与国内大型央企合作,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积极融入全国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与要素市场、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多方位、多渠道加强与冀鲁豫苏等受电省份战略合作,加快推进跨区跨省输电通道、配套电源及省内网架建设,逐步扩大电力外送规模;与国际能源科技企业合作,研发能源科技颠覆性技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能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扩大能化开放合作领域,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扩大高端能化装备制造以及先进能化技术输出规模。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顾问/李金柱
 
  课题组组长/张积耀
 
  课题组成员/周孝德 蒋 林 郭卫东 邹绍辉 张 甜
 
  冯套柱 闫晓霞 许 建 张 伟 王喜莲
 
  执笔人/邹绍辉 张 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