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大新机遇

2020-06-23 17:29:0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中央在西部大开发历经打基础、育内生动力两个阶段后培育内生动力两个阶段后,为西部地区如何迈进实现基本现代化阶段给出的纲领性指导。《指导意见》提出的“高质量发展” “加大开放力度”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三大关键任务,高度契合重庆的现实问题以及发展需求,为重庆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带来“大城市”

  加速向“国际大城市”转变的机遇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引擎和龙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家中心城市,在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承担国家赋予的使命和区域责任,重庆在2018年开始实施城市提升行动,并提出2035年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本次《指导意见》将促进重庆城市开放和提升能级、强化功能,对重庆城市加速国际化提供了机遇。其一,《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的任务,使得重庆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平台将迎来加速建设和优化、升级的机遇。包括: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渝新欧国际大通道的优化,长江沿线运输通道建设与长江航运能力提升,两江新区、国家自贸区、重庆高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开发开放平台的升级等。其二,《指导意见》提出的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目标,让重庆原有的城市提升目标得到升级机遇。门户、枢纽的要求使得重庆城市不仅要推进国际化,还要具有国际性交通枢纽功能,达到一定经济水平具有国际性吸引力和辐射力,具有资源要素的国际性交流、交换、流转中心功能,在国际交往中起引领、传导作用。
 
  带来“大农村”

  成为“安居乐业新家园”的机遇
 
  重庆一直高度重视广大农村的发展,2007年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变。本次《指导意见》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7项任务之一,这对重庆推进农村现代化,为“大农村”这架车配上自己的“马”,从而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工作,形成城市、农村交相辉映、并进前行的格局,将广大农村建设为让人向往的安居乐业美好家园带来机遇。其一,《指导意见》提出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重庆农村迎来构筑新型乡村发展空间形态的机遇。未来将更加注重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民族特色村寨、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乡村空间形态,以此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空间载体。其二,《指导意见》提出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重庆农村传统文化迎来进一步活化利用机遇。重庆巴渝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渝东北三国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未来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被深入挖潜利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其三,《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重庆农村带来更多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遇。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体现的是全域发展理念,即跳出狭义“三农”领域发展“三农”。这将为重庆农村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元的业态、为农民带来更多样的从业形式。其四,《意见》提出总结“三变”改革,探索新机制,对重庆促进城乡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流动和交换提出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红利带来机遇。重庆农村的“三变”“三社融合”以及“三权分置”等改革将进一步推进,促进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带来“大山区”“大库区”

  变为“生态聚宝盆”的机遇
 
  重庆3/4的国土属山区,1/2以上的国土为林地,山、林、水资源丰富,一直以来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近年,重庆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指导意见》提出建设美丽西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对重庆更好承担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重任,深入促进大山区、大库区践行“两山论”绿色发展并成为生态美、百姓富之地提供了机遇。其一,将进一步提升重庆把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的能力。一方面《意见》既对于健全跨省市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有积极作用,有利于重庆与其他省市开展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等工作;另一方面《意见》又提出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有利于重庆山区、库区探索绿色GDP。其二,有利于重庆山区、沿江地区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一方面筑牢生态屏障进一步提升了重庆山区、库区的生态品质,为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康养度假、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提供了更好支持;另一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促进重庆山区、库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文/特约撰稿 杨玲)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市情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刊特约撰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