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数字变革

2020-04-23 17:08:3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可以从能量和信息两个维度入手。正是由于农业时代迟缓的信息传输,才有了“记得绿罗裙,处处连芳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历久弥新的千古佳句。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海量激增。当手机成了人们最为有效的信息传输工具的时候,人类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手握一块石头去征服世界的轮回原点。因为手机芯片、屏幕等部件的主要成份,和石头一样依然还是二氧化硅。浩如烟海的资讯冲击着人的头脑,多如牛毛的APP无休无止地争夺着人们仅有的注意力。应该说现代信息网络已经在多个层面深刻重塑着我们的生活,也带来新的挑战和困境。正如在电影《手机》中,当费墨遭遇手机带来的伦理道德困境时,感慨道“还是农业时代好,做了什么事也没的人知道”。前现代社会的落后景象反而成为现代人称颂的对象,无法不令人唏嘘。就在这次新冠疫情之前,我们可能还在吐槽可视电话与全球定位系统侵犯了我们的隐私。但在这次抗疫攻坚战中,数字技术不光发挥积极的作用,还应时因势创新,出现了不少新业态,对经济运行和社会伦理形成诸多新的冲击与挑战。
 
  一、身份识别之困
 
  为了更好防控疫情,全国各地先后推行了个人健康二维码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建立的“红黄绿”健康动态管理系统,为疫情防控提供标准化、直观化的管控办法,把我国人的数字化进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此次的健康二维码是为应对疫情防控设计的,“一码通行”在阻断传染源和方便人们快捷出行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是解决当下急需问题的有效办法。但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查验健康码的出行人流管控方式肯定会结束使命,成为战疫的历史记忆。但通过健康二维码记录居民出行记录的个人数据,还需要解决好个人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就我体验和调查,我省在抗疫期间提供这一技术支持的基本都是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应该严格落实相关法律规定,责令和监督相关企业永久删除居民的个人数据。
 
  另外,突发的疫情对本已相对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脸识别本该在建筑工地、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作为快速鉴别入场人员身份信息的工具,但在佩戴口罩、安全帽后,实现人脸快速识别并同步检测体温,成为一项全新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难点在哪儿?原来的人脸识别算法,是根据面部特征关键点来进行识别的,算法纳入的关键点越多,识别的结果也就越精确。但佩戴口罩后,可供识别的“关键点”大幅减少。鼻子以下的面部特征被掩盖,面部特征关键点减少,机器之前学习的特征判别能力随之降低。于是,在疫情期间,有研发团队结合特殊情况,通过加强软件算法、升级系统平台,提出了解决方案。聚焦眼部,优化注意力算法模型,将人脸识别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人脸检测,二是人脸配对。人脸机先从视频图像中找出人脸,然后通过人脸上的眼睛、鼻子、嘴巴、眉毛等面部的特征,经过一定算法,在人员数据库识别出对应的人。当面部几乎一半被遮挡时,面部特征关键点便主要集中在眼睛和眉毛两个部位。他们从算法模型上突围,采用眼部、眉毛等局部特征与整体人脸特征的融合,并结合注意力机制增强眼部特征,通过训练眼部关键点的模型,来提升模型在口罩遮挡下的人脸识别率。口罩的大规模使用,迫使人脸识别技术不得不快速迭代升级。
 
  二、线上生活之难
 
  2003年“非典”推动了中国网购的快速发展,而今年的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线上诊疗、线上生鲜更加形态各异、活力十足,业态创新络绎不绝,流量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以上网课为例。在防控疫情的非常时期,在线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位,用科技打通现实阻隔,满足了学生居家上课的需求,还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利用好这一教育方式,对孩子们的成长大有裨益。然而,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亟须解决的新问题:有的平台技术不够完善,界面卡顿现象不时出现;有的教师在线教育能力不足,直播时频频意外“翻车”;还有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网络,“云上课”遇到困难……凡此种种,对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是新的考验。从在线教育产业角度来看,应该由市场需求自由选择供给。但在居家抗疫期间,是现实条件逼迫老师和学生采用线上方式。在网络保障技术有限,供给端服务没办法升级的双重约束中,用户网络上课的体验则可能被透支。学习的深浸度不足,师生信息交流受限等网课不足会放大。从长远看,会对线上教育持续增长提出新的挑战。
 
  再说生鲜和购物。根据某电商平台近期发布的《2020春节宅经济大数据》显示,从1月下旬至2月下旬近一个月的蔬菜、海鲜水产、肉类等生鲜食材的销售量环比涨幅达200%。面对飞速增加的市场需求,一直赢在生鲜的行业大佬自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力销售增长。在其他行业遭遇停摆、重创的当下,这样的大好形势着实令人艳羡。疫情看似是一场短跑,但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做支撑,即使14亿人在家有“嗷嗷待哺”的旺盛需求,零售商家也只能望洋兴叹。可以肯定的是,网购的两个前提条件不可或缺。一是生产端供应链运行顺畅,二是消费端商品的快递到位,而这二者都必须基于社会化的物流畅通。因此,经过抗疫之战的网购和生鲜供应,都得探索在不同物流递送保障条件下的生存发展方式。否则,就还只能是没有长出腿脚和购物车。
 
  网络条件下私人精力和时间管理。前阵子,一位年轻人在方舱医院病床上,手捧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专心研读,立马走红网络。当我们还在为如何打发闲暇时间而烦恼时,他却用行动告诉我们:独处,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在我们这个惜时如金而又信息如潮的时代,手机已经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并深深地嵌入人们的生活。2018年全球人均屏幕使用时间已经超过每天5小时,而中国超过6小时。频繁地看手机把人们生活时间切成无数碎片,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达108次,就是除去睡觉按24小时计算,每13分钟就会看一次。于是大多数人哪里能挤出大块时间来阅读,我们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往往浮光掠影,已经习惯于3分钟就能读完的微信体文章。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工作与生活,自律与他律间的种种微妙关系。在独处的状态下,有多少人、多大程度上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防疫可能会让人感动,大段的休息时间甚至已经成了木本水源。
 
  三、市场需求之痛
 
  疫情之下不得已采取的长时间限制人员流动和隔离措施,使我国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第三产业。3月16日,国新办举行了2020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会上披露,1-2月份国内餐饮收入4194亿元,同比下降43.1%;商品零售47936亿元,同比下降17.6%。至此,新冠疫情对中国1-2月消费造成的消费损失将达1.38万亿,占全年GDP的1.2%。3月,在防范境外输入的防疫措施中,服务业复工率确实令人担忧。失去人流量支撑,而当期的消费亦不会在其后再补回来,这无疑让在近两三个月里营业额“捉襟见肘”的服务业雪上加霜。
 
  防疫让人们对家用汽车有了新的认识,这本可能激活我国汽车购买需求的潜力,但疫情影响了汽车产业从产量到销量的各个环节。3月16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发文称,如4月份疫情能得到良好控制,汽车市场将在下半年全面回暖,预计全国狭义乘用车市场全年批发总量受影响约270万辆,零售总量损失约200万辆。如果疫情反复,预计批发和零售销量将面临两位数负增长。目前多地政府已经开始行动。长沙市政府日前发布相关文件,规定如果消费者在指定经销商处购买上汽大众长沙工厂、长沙比亚迪、广汽三菱、广汽菲克、湖南猎豹等车企生产的车辆,并在长沙上牌落户,最高可以获得3000元补贴。而此前,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方政府也已经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如果单从2003年SARS来看,其最深远的影响恐怕是刺激线上消费这一新零售渠道发展壮大,从而使得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加速成长。而2009年美国的H1N1疫情,并没有出现具有改革性、颠覆性的消费渠道的变化。那么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是否会催生新的消费渠道呢?直播卖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由于疫情限制外出,线下零售基本停滞,而传统电商形式已经进入成熟稳定期,品牌、销售转而在抖音、美拍、火山视频等短视频App投放广告带货、卖货。根据疫情期间抖音商品销量Top100的商品分布,可以看出在直播卖货这一形式中,美妆个护产品占比最高。从目前抖音商品的价格分布可以看出,直播带货在当下仍然以低价、平价产品为主,在消费高端品牌,如奢侈品服饰、化妆品,以及住房、汽车等大额耐用品领域,消费者仍然没有形成边观看直播边消费的习惯。疫情给许多行业带来了生存危机,使许多企业被迫进入一个生死困局。如何化解危机,让危机变成一种新的契机,值得我们思考。
 
  四、转型发展之望
 
  回顾社会文明的进程,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迁往往都是由科技革命推动的。在数字技术作为破坏性力量重塑业界生态的过程中,那些胜出者,往往是创造了新的生态关系的勇者。中国已经是网络大国,全社会(个人、企业、行业)数字化已有一定基础。数字化技术支撑了对疫情的信息传递,对疫情的防控。基于强大网络和各种科技手段加持,互联网和数据智能技术对科研检测、信息服务、疫情防控、物资供应,甚至捐赠等等,都极大的提升了本次疫情防控的效率。网络、云、人工智能、5G起了积极的作用。新冠疫情后时代,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是5G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人们的生活也将因这一时刻的到来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数人对5G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网速“快”的层面,比如网速等同于宽带,通过手机观看电影,位置任意拖动播放依旧畅通无阻,缓存和卡顿的情况不复存在;在4G时代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往往需要数分钟,现在在5G网络里快到连眨眼睛的时间都不到。但实际上,对于5G的概括绝不仅仅用一个“快”能够形容完,5G对于我们生活的改变将会贯穿到方方面面的各个领域,其改变的程度将是彻彻底底,超乎想象的。5G也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未来,将让更多的人真正体验到高科技的魅力,享受到这一前沿技术带来的最新成果。到时万物互联以及智能化这些概念也将得到广泛的诠释。比如智能驾驶。5G的出现也将让这一技术得到更成熟的运用,而智能驾驶的优势表现在它不仅能够解决很多人不会驾驶的难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技术能够及时提供交通路况的动态信息,并对周围车辆在行驶中进行高效准确地分析后快速作出回应,从而大大减少现实中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2019年1月19日,中国一名外科医生就通过5G技术,远程操作机械臂进行外科手术。而未来,这一技术也被医学界广泛应用,这将大大缓解边远地区医疗条件落后的看病难问题。并且远程的优势也大大节约了时间和金钱的成本,病人也无需跑到拥挤的大城市排队看病。
 
  其次是人工智能将推动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在可以预见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将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强大新动能,实现创新式发展。与人类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始终以造福人类为宗旨,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不能改变由人类创造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利益或个人合法利益相悖的时候,人工智能应该无条件的有一个停止或者暂停的机制。还要有具体接触人员的道德伦理要求,当然主要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研发者和使用者。人工智能的研发者应该确保其塑造人工智能的系统的自主意识,要符合人类主流的道德伦理的要求。人工智能产品使用者应当遵守遵循产品的既有使用的准则。人工智能的具体接触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去阐述,但是这种阐述应该本着一个诚实信用的原则,保持理性与客观,不得诱导公众的盲目热情,或者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人工智能可以提供辅助决策,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本身不能成为决策的主体。人工智能应该克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不应该成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一个工具。未来的方向简单说就是融合创新,制定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标准,推动协同发展,在数据规范应用接口检测检验等各个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要打造共性技术的支撑平台,营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最后畅想一下绿色能源和能源互联网对于西部地区的希望。由于超大人口规模的支撑,中国巨大需求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在各级地方政府竞相发展的驱动下,根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空间条件,近几年已经在风电、光伏装机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财政补贴相继退坡的背景下,许多西部地区的新能源装机面临着弃风、弃光的窘境。一方面是以煤电为主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则是大力扶持发展起来的清洁能源却得不到利用。在受制于目前的电力输配体系、价格体制的同时,我国供电系统如何实现智能化升级,在长距离输电的骨架中,如何更好兼顾分布区供电、储电系统,如何就近通过能源互联网把风电、光电供给与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连接起来。相信在信息技术、高压输变电技术、分布式能源智能管控技术、新型高效储能技术快速发展整合的聚合下,新的能源技术革命即将诞生。如果能在技术和管理方案上取得突破,这将对于西部,对于能源大省、电力大省的陕西具有结构升级的革命性意义。(文/陈宇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