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艺术的精华

2020-03-13 17:54:0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常被人们叫“看戏”,是“哑剧”,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份广为流传。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踩高跷、跑竹马、划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陕西社火活动,关中称“耍社火”,陕北叫“闹秧歌”“闹红火”,而陕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内容包括芯子、踩高跷、跑竹马、划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拉犟驴等。尤以西安及城隍庙会、户县社火、长安冯村社火、华阴之东岳庙会、三原之腊八会、凤翔之春秋赛会等为最兴盛可观,而各县城镇在一些社火杂艺和特技上,也有“各地一绝”或“陕西一绝”的美誉。
 
  社火中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颇具魅力。
 
  现今,陕西各地流传下来的众多社火脸谱、曲调、词目、扮演模式,多属明清两代传袭后世的;特别是社火中一些有特技特艺的狮子、龙舞、龙灯、竹马、芯子等,艺术生命力旺盛,不以时代变化而被磨灭,代代沿袭相传。
 
  据史载,陕西社火活动在西汉、隋、唐及宋明时代,以“灯节”“龙舞”“狮舞”为主要形式的社火杂耍,发展到历史上的兴盛时期。那时,每逢皇帝登基或年节,兵事稍息,京城长安以及边陲重镇,都要张灯结彩,官社民间均有社火盛会。仅元宵灯节、灯会,游艺日期多延到五至七日。南宋到明初,由于战事连绵,社火活动略逊于前代,但民间各种分散的戏剧、杂曲、说书、小说却兴盛一时.
 
  曹静香:“户县社火”非遗传承人
 
  户县社火因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静香(右)和宋志荣在制作微缩社火
 
  现年68岁的曹静香依然像一个活泼开朗的“老女孩”:针织刺绣、花样女红、舞蹈、秦腔,学一样成一样。曹静香自幼就爱唱戏,年轻时嫁到宋村,那些年耍社火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选社火娃、管戏箱子、管化妆穿衣,还要登台唱戏。“社火娃不单要漂亮,体重、身高都有讲究。”曹静香说。
 
  “如今耍社火起步三四万元,每年耍社火时间也只有一天。时间短、成本高,传承是问题。”曹静香说。自2009年起,曹静香与宋志荣、何东继三人搭档研制微缩社火。按照真人比例的十分之一来做。“微缩版社火能将民间艺术好好保留,一代代传承下去。”曹静香说。
 
  微缩社火毕竟是崭新的领域,先后遇到了资金、材质、设计等问题。为了找材料,曹静香跑遍了西安城的大街小巷,最后确定了一种身长一尺左右的塑料玩偶作为微缩社火的主要支架;三人动手给玩偶设计了千变万化的“表情妆”以及各式各样的小套装……9年来,三人陆续被评为“户县社火”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并联手做了七八百个微缩社火。在2015年9月,户县社火传习所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微缩社火精品都在那里展示。如今,传习所一年能接待2万多人,“户县社火”正在以其丰富的内涵、全新的形象、深远的影响不断打动着更多人的心。
 
  马亚峰:“扶风社火”脸谱传承人
 
  陕西社火脸谱,是中国社火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艺术表现力强,与陕西厚重的历史文脉相承,是了解和研究中国民问美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马勺脸谱非遗传承人马亚峰
 
  丰厚的历史沉淀,孕育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光辉灿烂的艺术,为现代民间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和考证依据。陕西省民间艺术,以地域的必然性、时代的先导性、历史的久远性和传承有序的稳定性延续数千年而不衰。以大量的民俗事项和品类繁多的艺术形式构成了陕西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表演形式——社火,在各地尤为兴盛,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这里的社火类型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最能体现群众自娱自乐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奋进的张力。演耍一次社火,讲求一年吉利、红火,“庄稼汉要乐、祈雨耍社火”。而作为社火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美绝伦的社火脸谱,更是内涵丰富,色彩斑斓,堪称陕西省民间美术中的一枝奇葩。马亚峰将这项技艺完美的继承了下来。
 
  马亚峰作为扶风县社火脸谱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社火马勺脸谱制作和传承20余年,对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他说:“社火脸谱不单单是传统的民间工艺,更是中国非遗历史上宝贵的一笔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永葆匠心,为社火脸谱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张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