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号转网:技术之外,还有什么更值得关注?

2020-03-12 16:19:4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里,携号转网成了全国范围内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这得益于2019年11月27日国家工信部举行的全国携号转网服务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工信部宣布了在前期全国范围试运行基础之上,携号转网正式推开。
  
  “用户携带原有号码保持不变,可自由选择运营商”,实施携号转网被认为是能使消费者、国家和电信行业三者都受益的举措。号码携带有助于扶持新运营商,促使新运营商快速进入市场,可以说是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然而,就在“携号转网”全国推行的首月里,有关办理“携号转网”服务时的争议频频出现,究竟是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寡头垄断运营商垂死边缘的挣扎,还是移动通信运营商间良性竞争的开端,尚需时日检验。
  
  为何不转网也要测试是否具有转网资格?
  
  2006年10月,原信息产业部发布了630号文件——《信息产业部关于保障移动电话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的通知》,该文件被业界称为“携号转套餐”或“携号转品牌”政策。政策颁布后,各省市运营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分阶段执行或全面执行。
  
  从当时的执行情况来看,在运营商开始实施的3-6个月内,用户对该政策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热情,特别是大量25岁以下的年轻人充当了早期采用者的角色,转换套餐的意愿比较强烈。随着转套餐的需求得到释放,6个月后转套餐用户的比例明显下降。
  
  实施号码携带,意味着用户数据库需要调整,转网用户的数据修改和更新要求具有很高的及时性和统一性。根据用户改变自身网络接入商的选择,需要对其数据记录进行修改,并提供新的接入路径。
  
  一位运营商高层也曾提到,为了携号转网,几乎所有的技术平台都要改造升级,业务流程都要重新梳理和重构,业务协议都要重新修订。尤其是在中国已有接近16亿用户的情况,这一难度加倍提升。
  
  然而,“技术难度是携号转网的最主要阻碍”这一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启动携号转网工作以来,全行业已完成了1800余项系统建设改造,开展网内网间联调联测项目超过103万个,三家企业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建成了全国携号转网实时交互联动系统。
  
  “从技术层面来看,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行业人士尹飞曾在采访中指出,携号转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就连通信技术远不如中国的印度都在2010年实现了携号转网,更有甚者,美国推出的“携号转网”既可以在移动网之间实现,还可以在移动网和固网之间实现。
  
  从新加坡、美国、韩国、香港以及欧盟国家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实行的“携号转网”来看,并没有发生一些实质性的技术问题。实际上,从携号转网试点的第一天起,在技术之外的“博弈”就已经展开。
  
  从2006年至2019年,携号转网制度历时13年终于落地。这13年里,中国通信标准从2G、3G、4G,开始迈向如今的5G时代。而推动这一政策的部门也从信产部(信息产业部)变成了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如今,面对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携号转网”服务,每个人在通信网络上都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但是,在媒体不断报道的有关携号转网的争议中,全国各地均有用户反映,携号转网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门槛”。
  
  2019年11月中旬,在携号转网政策试运行期间,便有南方都市报报道称,记者曾体验过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尝试过申请携号转网,并随即用30个不同号码发送短信进行申请,结果无一能成功获得“携出码”,而记者具体被拒原因也是五花八门——该号码存在需要取消的语音服务;号码订购合约产品未到期100条短信月包(24个月);客户有台港澳及国际漫游功能未取消,需要取消才能办理……
  
  至此,“是否真正想要携号转网”变得不再重要,而“是否拥有携号转网资格”成了用户衡量运营商是否尊重客户的重要标准。
  
  “靓号”转网有多难?
  
  2019年12月25日,由《新京报》报道的《携号转网违约金高达1.8万 揭“天价靓号”江湖》一文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在报道中,山西太原的杨先生在办理“携号转网”服务时被告知,自己的手机号码存在有效期20年的靓号协议,要转出的话需要缴纳违约金1.8万余元。
  
  紧接着,在12月26日,澎湃新闻报道的《电信靓号转网收20年违约金3万余元》一文中,河北石家庄的电信用户在“靓号”转网时,被索要20年共3万元违约金,客户要求出具收费依据,电信营业厅、石家庄分公司、河北省分公司均未能拿出相关依据。
  
  “靓号”又称“吉祥号码”,泛指阿拉伯数字组成的连续相同的易于记忆的号码。古今中外,这些号码都曾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九五至尊,六六大顺等等。而在手机号码而言,“靓号”意味着好记、连号、重叠号等等,或者是人们习惯认为好的888、999、666等。
  
  “靓号”产生的背后,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自己并非手机号码的“主人”,而是“租户”,正如此次事件中的杨先生。根据2003年颁布、2014年修订的《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码号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码号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据业内人士表示,三大运营商是从国家那里“整租”了许多号码,再“转租”给各个用户,但在从国家获得号码的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其中的“靓号”而付出额外的成本,因此,运营商与用户进行交易时收取额外的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
  
  而运营商用户与运营商签订的协议,本质上亦是租赁协议,作为主管部门的工信部是明令禁止运营商买卖号码的。而运营商在“拍卖”之外,承诺了以每月最低消费的方式与用户签署协议。
  
  频发的“‘靓号’转网”事件背后,是运营商对“‘靓号’客户流失”的焦虑。
  
  早在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之初,运营商之间便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运营商对号码可携带之后对各自利益的判断。
  
  对于处于主导运营商角色的中国移动来说,考虑到携号转网对其的负面影响较大,在主观上并非携号转网政策的倡导者,甚至刻意说是“抵制者”;而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考虑到双向携号转网实施效果可能会对它们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似乎对携号转网政策抱有更大的期望。
  
  “老用户”与“新用户”孰轻孰重?
  
  作为入网十几年的移动老用户,为测试是否拥有携号转网资格,我在2019年12月底曾向10086发出了查询转网资格的短信。然而,颇有戏剧性地是,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中国移动关于是否能够转网的短信,取而代之的是,在我发送短信的随后几分钟之后,便收到了来自中国移动客服的电话回访。
  
  在短短3分钟的通话中,移动客服始终没有解答为何我迟迟没有收到“是否拥有携号转网资格”结果的短信。而是展开了“我是有转网意向还是仅仅是测试”和“我是否对其服务有不满意”的盘问,经过移动客服的“热情接待”,我得到了“所有不满意都可以得到解决”的“坚决”回复,以及“只要不转出(携号转网),就可以拥有“为期一年的每月5G流量或200分钟通话”的额外优惠。
  
  中国移动“突如其来”的“照顾”,令我“受宠若惊”,然而在“为期一年”的优惠背后,是否还有为携号转网制造“门槛”的“私心”,我不得而知。
  
  不得不说,在这次“声势浩大”的携号转网“行动”中,运营商对于新、老用户截然不同的态度成为诸多用户不满的导火索。
  
  2019年11月,一篇名为《老用户不如狗,中国移动杀熟几时休》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移动的十年老用户,其4G自选套餐月费高达168元,比最新推出的5G套餐还要贵。而中国移动新推出的各种几十块钱送流量又送话费的优惠套餐,却仅限新用户办理。最后得出“中国移动的优惠套餐,老用户和狗不能办理”的结论。
  
  虽然作者在措辞中难免因其不满情绪而有略为夸张之嫌,但的确将运营商“杀熟”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2019年12月22日前后,三大通信运营商陆续公布2019年11月用户运行情况,携号转网在11月10日至26日期间于26省试运行数据也在此前得以公布。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携入用户数36413人,净携入用户6248人;中国联通携入用户数16525人,净携入用户-12427人;中国电信携入用户数25734人,净携入用户6179人。
  
  从数据来看,虽然目前中国联通携出率最高,略显颓势,但由于携入携出数量相对运营商用户基数占比较小,携号转网对运营商经营情况的总体影响有限。由此来看,运营商一味“拉拢”新客户,而“怠慢”老客户,亦非明智之举。而如何在“携号转网”的契机之下,理顺流程,规范操作,不断优化资费与服务,才是众望所归。(文/本刊记者 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