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西部文化建设新征程

2020-03-12 10:57: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00年5月23日,国家文化部颁布《文化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文化建设的意见》,对西部文化发展多个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岁月不居,如今距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20年。这20年来,西部地区的变化不只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充盈余裕,文化生活也在逐渐改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增加、完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西部文化与东部文化对话交流广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西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提升等等。
 
  倘若将20年前与此刻作为时间节点,将西部文化状况绘成两幅图景并置,那么,那些对比鲜明的词语定会在脑海中出现:灰暗与绚烂、贫瘠与繁荣、蒙昧与开化……20年的文化建设成就的确显著。然而,这仅仅是西部文化发展的序曲,西部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西部文化发展需要薪火相传。我们无法回避西部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产业仍然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悬殊、城市文明程度不足等等。站在2020年起点,眺望西部文化发展的未来,我们不禁思索:如何让西部文化建设紧叩时代脉搏,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进行西部文化开发与再发展?对此,我做出以下思考:
 
  第一、构建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彰显西部文化特色。西部地域广阔,地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周朝礼乐文化在这里生发滋长,周礼又关涉儒家思想的源头,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主张克己复礼,一生致力于奔走宣扬周朝的礼乐制度,周礼经儒家的尊崇与传承又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史,因此在西部彰显礼乐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与地理的优势。西部也有中国诗歌的故乡——陕西,《诗经》中的《周颂》共31篇,都涉及这里。《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几千年来的被吟诵传唱,“河之洲”也在时光流转中逐步积淀为蕴涵丰富的文化意象,而“河之洲”就在陕西的合阳,那合阳又何尝不是一处富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地理景观?
 
  当前,我们对这些资源不够重视。构建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与彰显西部特色文化紧密相联,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传统礼制文化资源、诗歌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比如应该充分传承和运用礼制文化中的优质基因,让其在建设文明社会,提高人口素质中发挥能量,也可以申请文化创意城市,打造“诗歌之城” “文学之城”,这一方面出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温情与敬意,另一方面确实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西部地区还有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民俗文化是小传统的视角下蕴涵了千百年来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精神体验的文化载体,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的目光多在凝视大传统视角下的经典文化,而忽略这些被置于罅隙中却充满鲜活生命力的部分。西部地区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手艺、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等,极具地方特色,也不乏优质文化基因,均可深入探究,以彰显其文化魅力。生态文化方面,虽然不可能完全在现代社会复现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之类美好的乡村图景,但是可以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根据西部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在辽阔的八百里秦川、在山川秀美的巴蜀,在风光旖旎的南疆,营建不同特色诗意田园,为“乡愁”觅得安放之所,让现代西部人也可偷得浮生之闲,返璞归真,让自然的气息润泽浮躁板滞现代社会生活,涵养西部人的性情。
 
  另外西部还有宗教文化:唐代时期就有道教、佛教、景教、祆教;有红色文化:如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十八军进藏路;丝路文化:长安是古代丝路的起点、敦煌是丝路文化的明珠……等等。这些文化资源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二、梳理丝路文化脉络,推动文化互鉴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不能仅仅依仗资源优势,包裹着厚重的文化外壳,固守一隅,而是应该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丝路文化是西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融汇而成,丝路文化史上就有许多文明互鉴的成功案例:无论是玄奘、杜环沿着丝路走出中国,还是崔致远、遍照金刚这些外国学者进入中国,都催生出丰硕的文明互鉴成果。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包含多种文化,几十年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反映了丝路文化的魅力。现在,西部地区由于各种历史和地理原因,和东部地区文化发展还有差距,和世界上文明的城市相比更是悬殊。比如在文化旅游业的特色化,精致化方面,在城市文明程度方面,在人口文化素质方面,我们依然需要很大的努力去提升,这就需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优质因子,促进西部文化的良性发展。文化互补互鉴,绝对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意味着模仿和照抄,而是一种交流的态度,就像汉民族男士温文尔雅要学习其他民族的体育竞技来养成阳刚之气,北方文化艺术的雄浑豪壮借鉴南方文化艺术的柔婉细腻来达到刚柔相济的美学效果,文化互鉴是要学习对方优势,汲取其他文化的营养,来补充和提升自己的文化。
 
  传承丝路精神,在交流互动中和谐共生。文化互鉴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因为在交流中既可以借鉴其他文化优势,弥补自己之不足,也可以彰显自身文化特色,传递自己的文化名片,我们的文化也可以借此机会走出去,走向东部,走向沿海,展现西部文化的风彩,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国作风、中国流派、中国范儿。
 
  第三、拥抱融媒体新技术,拓宽文化传播路径。网络发达的时代,移动客户端、自媒体这类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传播成本低、容量大、范围广的优点,为文化传播带来更多的便利。近期“李子柒现象”颇受国内外关注,其采用自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的文化传播路径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也不能一味效仿,也去推出陕西的“李子柒”,宁夏的“李子柒”,若不能超越,便有东施效颦之嫌,故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也要注重创新,避免墨守成规。传统的传播方式如电视、广播、杂志长期以来也在文化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受众的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接受传统传播方式的人群所占比重依然很大,因此要注意传统媒体的创意、创新,这几年我们已经看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做法。鉴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优劣,当下,可采用“融媒体”理念,将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融合运用,相得益彰。
 
  比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们不应该仅仅以汉字的形式停留于竹简,碑刻,线装书之类的古籍中,再加以单一刻板的说教方式进行传授,传统的路径还是有些拘谨,狭窄。当下,我们可以将汉字转化为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转化生动鲜活为视频影像,让优质传统文化焕发青春光彩,从古旧的书架上走下来,拍去厚积的尘土,走近街头巷里,走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也有不少对于古典诗词重新谱曲的古风音乐、舞蹈作品,都不失为好的文化传播方法;无论是新媒体运用,传统传播方式的创新,还是“融媒体”的运用,都是要更新传播理念,寻求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有效传播路径,多样“打开”方式,为优质文化注入时代活力。当然,利用自媒体之类平台,难免会鱼龙混杂,恶俗、低俗文化也借此滋生传播,因此,还应该注意优秀文化的引领,设置边界和底线,必要的时候要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西部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富集、形态多样,西部文化建设有很大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西部地区文化发展与繁荣,一方面是西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西部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当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坚定文化自信,展现西部在新时代的文化担当,以梦为马,永葆活力,不断创新,开启西部文化建设新征程。(文/李浩 张薇)
 
  (李浩系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薇系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