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的鲜活实践

2020-03-12 16:38:3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19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整整第五年。
  
  5年前的2014年12月12日,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过巴山秦岭,一路北上到达京津。
  
  五年来,在6.27万平方公里的陕西水源地地域内,1423亿立方米清水汇入丹江口水库,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京津冀豫地区。截至2019年10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与2014年相比已回升2.88米,地下水储量增加14.8亿方,多个干涸泉眼冒水,甘甜南水已经润泽北京城。
  
  五年来,800多万陕西城乡群众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沿线近6000万人直接受惠,1亿多人间接受益。
  
  五年来,陕西涉及区域关闭污染企业370多个,累计治理小流域470条,治理水土流失1.3万平方公里,新修整修基本农田31.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405万亩,退耕还林超1000万亩。
  
  五年来,陕西全省上下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空间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南水北调已成为陕西生态建设的鲜活实践。
  
  最美汉江水,担负南水北调水源头的重任
  
  中国最大的江河,莫过于长江与黄河,而长江最大的支流当属汉江。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秦岭南麓,长约1577千米,流域面积约15.9万平方千米。汉江是我国极少数没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它流经湖北十堰市,进入丹江口水库,担负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的重责。
  
  而陕南有着“陕西后花园”的美誉,最美的山莫过于秦岭和大巴山,这最美的水则是汉江水。很多人都听过长江三峡,殊不知汉江也有三峡,它位于安康市石泉县,江的两岸景色清幽、山势陡峻,形成峡谷,尤以凤凰峡、柳溪峡、香柏峡为胜,全长33.9公里。
  
  陕西境内的汉江流域和丹江流域,绝大部分是山地,东西纵穿了汉中市和安康市十几个区县,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蜿蜒不息,年均入库水量,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的70%。陕西最长的峡谷,则就蛰伏于这秦岭和巴山之间,是引汉济渭输水线的起点。
  
  清清的汉江水,从秦巴山间出发,自西向东,奔流长江,汇入大海。如今却改变航道,一路向北,驰援京津,泽润三秦。
  
  为了让这一江清水永续北上,陕西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以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汉丹江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同时坚决遏制秦岭人为水土流失。2016年以来,陕南三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77.3平方公里。
  
  据介绍,陕西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强化河湖红线约束,实行水污染联防联控。据近三年监测显示,汉丹江流域1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2个优于目标水质,8个断面符合达标水质。目前,汉江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占98.41%,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占1.59%。丹江汉江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占81.10%,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占12.42%。
  
  此外,陕西努力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优质水源涵养条件,探索“层层设防、分级拦蓄、过滤降解、达标排放”的新模式,关闭污染企业370多个,累计治理小流域470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6条,治理水土流失1.3万平方公里,控制污染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新修整修基本农田31.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405万亩,退耕还林超1000万亩。
  
  同时,陕西发布《秦岭地区水土保持行动方案(2018-2020年)》,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疑似违规项目专项核查整治行动,坚决遏制秦岭人为水土流失。
  
  据介绍,陕西中小河流治理发挥出了防洪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在全面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减少山洪灾害损失同时,沿河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6年以来,安排中小河流治理资金124906万元人民币,新修加固堤防、护岸430.9公里。
  
  陕西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清洁小流域建设等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采用坡面整治、沟道防护、水保林草等方式,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使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安全、水质安全,为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南水北调净化了一江清澈的水源。
  
  最美“汉江人”,守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守护清水永续北上,这是陕西人民的一份荣耀,一份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冬日的早晨,在安康市旬阳县双河镇,清澈的双河水静静流淌,一点点汇入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
  
  双河河道两边,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女子护河队队员,正在捡拾河道里的垃圾。一手持编织袋、一手拿火钳,一遍遍熟练地重复着夹垃圾、放入袋中的动作。这已成为汉江丹江各支流沿线最美的风景。
  
  队长朱先萍告诉记者:“每月的1日和15日我们都会自发前来,眼里已经容不下一点点垃圾。门前河水是要送到首都北京的,咱们不能给陕西人民脸上抹黑。”让女子护河队员们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河里的垃圾数量已经大大减少。
  
  “近年来,陕西适应国家南水北调工作从‘保通水’向‘保供水’转变的新形势,推进汉江、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区保护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中线安全稳定供水。”在2019年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育奎称,汉江、丹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供给地,水源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2019年上半年,汉江、丹江及其支流水质稳定保持为优。
  
  与此同时,陕西还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启动实施了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汉丹江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秦岭主要江河源头预防保护、农村涝池塘坝水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保护水源地,确保源头水质稳定达标。目前,陕南三市已建成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4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示范带动全省水土流失治理。
  
  “保护河流人人出力,美丽乡村代代受益”“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共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等大型宣传牌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处处可见。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的陕南三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让每条河流都成为好风景,已经成为陕南人民的奋斗目标。近年来,陕南三市持续提升河湖管护水平,编制完成汉江、丹江等“一河(湖)一策”方案,对辖区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湖库实现“河长(湖长)+警长+X”的河湖长责任体系全覆盖。目前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已经建立市级河长26名、县级河长244名、乡级河长1337名、村级河长6444名,全面落实了河道管护责任,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最美生态区,构筑健康发展的绿色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南水北调的成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让南水北调更多更好地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决不能动摇的指挥棒。
  
  如何兴水、用水、防水,是陕西多年来探索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核心要素。陕西坚持“五大理念”发展的战略定位,特别是在陕南地区,以生态保护为抓手,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让陕南三市利用生态优势走出一条生态产业转型的绿色健康发展之路。
  
  2018年,安康市瀛湖库区网箱养鱼的历史画上句号,投饵养鱼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水源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里的百姓放弃了年产值超过3亿元的网箱养鱼产业,为的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如今,政府帮助我们搞起了生态养殖,在山上发展柚子、高山蔬菜等产业,聘任一些村民为护河员,解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瀛湖的水更清了,水质更好了。”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村民唐汉邦说。
  
  在安康市汉阴县,观音河镇为保障水源安全,镇上对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整,按照“产业美”的思路,规划发展有机生态产业。金丝皇菊已成为镇上的一张亮丽名片。
  
  汉中市洋县则建立了企业环境、污染源、基础设施“三废”监控及节能监控等环境监控体系,维护了生态平衡,世界珍禽朱鹮游荡区已扩展到周边7个县区。洋县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以稻米、黑米酒、红薯粉条等为代表的有机产品聚集区。
  
  在安康市岚皋县四季河下游的天坪村,一个山上林果园、山下花卉带、沿线农家乐、河边古树群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已初具规模。青山巍巍、河水清清的舒爽宜人环境,吸引着游人驻足停歇。
  
  “河水干净了,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天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方高兴地说。这是陕南用水、兴水的体现,是陕南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现,更是陕南水生态建设的体现。
  
  为了绘就陕南生态,增强蓄水保土能力,2007年,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启动;2012年9月,陕西省工程二期项目启动。经过治理,水源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田、林、路、塘、渠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使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工程防御体系大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面源污染也初步得到控制。
  
  昔日山洪灾害严重的荒山、荒坡、荒沟,如今变成林木茂盛、鸟语花香、溪流潺潺的百姓乐土。最新监测数据表明,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已达到5000万吨,蓄水能力已达到4.3亿立方米。
  
  此外,为了根植面源污染,近年来依托“丹治”工程,陕西在水源区24个县(区)建设了4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逐渐覆盖陕南28个县区。陕西以“手术刀治疗”为先导,关、停、并、转、迁了370多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同时,进行大面积“药物治疗”,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及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居住区环保设施。
  
  同时,为保障汉江“天生丽质”永不变色,陕南三市严格遵守“三不”原则:生产建设单位没有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或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批准的,生产建设项目不能开工建设;生产建设单位没有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生产建设项目不能通过专项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
  
  如今,在陕南,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900多万人都知道,脚下这片土地上或窄或宽的河流,将流向哪里;它的水质和流量,对于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意味着什么。陕南水生态,已成为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在陕西的鲜活实践之一。(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