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引领城景融合助推华阴全域旅游发展

2021-01-20 15:12:4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近年来,华阴市将“全域旅游”作为建设国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名市的主攻方向,举全市之力推进旅游规划全景式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全体系建设、旅游产业全链条再造,于2019年9月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山水圣地、魅力华阴”全域旅游品牌。
  
  谋定而动,凝聚全域旅游发展合力
  
  全域旅游创建作为事关华阴长远发展的大事,必须立足市情实际,健全完善机制体制,大力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全市上下齐参与的“大旅游”工作格局。

华山北站
 
  ——顶层谋划,坚持高位推动。2016年,华阴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统筹确定为“五城联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市级相关领导任副总指挥,39个部门和镇(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全域旅游创建专门机构,配备了一正两副专职领导,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12次研究部署,市人大、市政协6次调研视察,指挥部及时召开动员会、推进会和工作例会督促推进,为创建工作搭好了架子、明确了班子、铺开了摊子,形成了高度重视、高点部署、高位推进的强有力组织保障。
 
  ——健全机制,坚持创新驱动。高标准编制了以旅游为引领的“多规合一”、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等各项规划,出台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使全域旅游创建有规可依、有纲可循。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并在全省率先挂牌组建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健全“1+3+N”联合执法体制机制,打响了全域旅游创建的“第一枪”。市财政设立全域旅游创建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2019年增加到3000万元,全力支持创建工作和旅游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聚合各行业部门政策优势,统筹发改、自然资源、交运、住建等12个部门,出台了支持“旅游+”的一系列激励措施,确保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向全域旅游发展汇聚,促进旅游要素高效配置、合理流动,形成了全域布局、全力保障、全面驱动的工作机制。
 
  ——共创共建,坚持协调联动。创建工作量大面宽、涉及单位众多。为此,创建工作指挥部详细梳理9大类54小类157小项创建工作任务,逐条细化、逐项分解,落实到39个部门及镇(办),并以占比6%的分值纳入年终考核,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各项措施和任务的有效落实。全市各单位积极寻找本地区、本行业与旅游工作的结合点,以各种方式围绕全域旅游创建尽心尽力、打造特色。积极鼓励社会各类资本进入文化旅游领域,参与投资开发、建设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景区景点。有效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依托行业协会,积极构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行业自律和社会治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宣传手段,以及老腔、迷胡、电视问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创建中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筑牢根基,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
  
  借力全域旅游创建,山上山下统筹推进、景区内外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华阴旅游业发展水平,打造独具魅力的大华山旅游目的地。
  
  ——紧抓景区景点,构建全域景观新体系。坚持旅游规划市域全覆盖,突出“景区+城区+镇村”组团发展模式,整合“山、水、林、城、庙”等核心旅游要素,突出华山龙头引领,持续增强华山5A景区的核心支撑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挖掘历史古迹、宫观庙宇、神话传说等人文资源,西岳庙油漆彩画大规模维修,城市文化公园、杜峪河公园对外开放,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已达到4家;整体推进乡村旅游,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名镇2个,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集点、连线、带面串联华山、西岳庙、御温泉、美丽镇村等重要节点,形成了A 级景区、黄渭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址、乡村旅游等协调联动的旅游大环线,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景观新体系,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全景华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紧盯设施完善,提升旅游服务新境界。以贯穿景区景点、构建旅游环线为重点,先后铺设了长城路、杨震路、书院路等8条城市道路,全线贯通滨河大道,形成了“四纵四横一环线”的城市路网格局。现行310国道(华山景区段)实现北移改线,为后续发展开拓了新格局、新空间。高标准实施了华岳路、东环路等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建成开放“一河两岸”景观设施,旅游城市形象焕然一新。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三年来,共建设运营旅游咨询中心(站)9处,设置全域旅游全景图、全景导览图16块,建成使用生态停车场3个,新建、改建旅游厕所69座,旅游“厕所革命”走在全省前列,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游客。旅游大数据平台建成使用,无线网络全景区覆盖,“智慧旅游”深入到各个领域,做到了景区内外、城乡之间旅游公共服务的互融共享。
  
  ——紧贴游客需求,丰富全域旅游新业态。按照“旅游+”的新模式,从供给侧发力,不断延伸和丰富旅游产业链条,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以菊花、甜柿子、红提等特色种植基地为载体,助推“旅游+农业”,大力发展农事体验游、休闲观光游、采摘度假游;充分利用我市山麓平原地形特点,助推“旅游+体育”,建设“五馆一中心”、华山冰雪乐园等项目,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户外登山、自行车赛等各类体育赛事;凭借独特的温泉资源,助推“旅游+养生”,建成运营清心温泉、华山禧悦巷子,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促进养老养生与旅游产业的交叉渗透。深挖文化资源,助推“旅游+文化”,建设华山文化艺术中心、“古柏行”景观恢复、道教学院等项目,华阴老腔与旅游相融相盛,更是成为“旅游+”的样本和典范。
  
  精耕细作,塑造全域旅游特色品牌
  
  旅游经济只有拥有特色才能创出品牌,只有拥有特色才能抢占先机。华阴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走特色化发展路子。
  
  ——重体验强标准,提升服务品质。始终把提高游客体验值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优化旅游交通环境,在全省率先开通免费旅游公交,建成高标准汽车客运站,优化公交线路,形成了连接景区、辐射全市、安全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围绕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华麓景区、城区内一批品质酒店、特色民宿迅速兴起,住宿床位从三年前1万多张发展到现在2万余张。围绕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相继推出了华山香菊、柿子醋、蒲公英茶等一批特色商品,建成了仙峪新村等旅游休闲体验基地,累计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小吃90余道,丰富了旅游消费内容。围绕知名旅游品牌建设,稳步推进旅游标准化单位试点工作,华山景区已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华山御温泉“御式服务”、华山客栈侠文化主题展示等一批服务品牌在全国独树一帜,华山清洁工、挑山工以及小红帽志愿服务群体已成为华山文明旅游的靓丽符号。
  
  ——重环境强监管,维护旅游秩序。始终将环境作为旅游发展的生命线。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把优化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作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秦岭北麓专项整治等,实施采石生态恢复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等项目,新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40.5%,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同时,在抓好硬件建设之外着力抓好软件建设,发挥“1+3+N”综合执法联动作用,对旅游市场实行全方位、高频次的监督检查,全年度持续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联合华管委、华旅集团,创新建立华阴(华山)假日旅游度节工作机制,应急处突预案完备,安全演练成为常态,救援体系日臻完善。不断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的投诉调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的维护游客利益。
 
  ——重宣传强营销,增强品牌影响。坚持多点布局、精准营销,多方面推广旅游品牌,聚力打造独特品质IP。设立800万元旅游市场营销专项资金,以大型活动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华山论道”“华山论剑”国际围棋大赛、国际登山节、“秦岭论坛”、中华五岳联盟年会等一批影响范围广、关注度高的大型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先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港澳地区和京沪、武广、郑西高铁等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组织各类宣传活动,利用央视《发现之旅》《影像方志》等高端栏目进行面向全球的深度推广,华阴老腔与著名歌手谭维维合作,荣登2016年央视春晚,进一步提高了华阴、华山知名度。与周边县市结成黄河金三角旅游联盟,大力开展旅游区域协作、联合营销。以“互联网+”为驱动,开发了“华阴旅游”APP,创新运用“三微一端”新媒介深化宣传,“山水圣地,魅力华阴”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通过3年的不懈努力,华阴不仅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且市域经济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华阴全年接待游客119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6亿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39.6%和 8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亿元,较2016年增长32.3%;三产结构演进到8.5:23.5:68,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先后荣获“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2019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县区”等称号。华阴市“景城一体、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创建模式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先后有18个县市区来我市实地考察,我市也受邀赴大荔、扶风等县市区学习交流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为陕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起到了示范借鉴作用。
  
  当前,华阴正在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迈进,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旅游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凸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追赶超越。(文/李晓曦)
  
 (作者系陕西省华阴市委副书记、市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