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古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0多年前我国南方的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就集聚长安,伴随着声声驼铃一路向西,走向“西域”各地市场,走进彼时中亚、西亚、欧洲人的生活。西域特产也沿着这条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分销到我国各地。汉、唐长安城是古丝绸之路最大的国际枢纽城市。从古至今,陕西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东西部地区开放交流的重要门户,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站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对陕西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准确判断陕西发展态势和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陕西提出要建设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骨架就是“三个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
“一带一路”给予陕西时代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应者云集,全球瞩目。如今,“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四梁八柱已经建立,“一带一路”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以双边合作筑底、多边机制呼应、高峰论坛引领的“三位一体”国际合作架构初步搭建。截至今年7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范围自亚欧大陆拓展至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南太平洋地区。
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改变着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格局,给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的陕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使陕西进入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第七个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这是陕西迎来的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西咸新区规划的五个组团之一的空港新城,为发展陕西“枢纽经济”做好铺垫。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其中三个位于中国西部,可见中央加快西部对外开放,融入“一带一路”的决心。中央要求新设的自贸试验区,要继续依托现有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区、园区,继续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今年1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第七个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处中国内陆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是西部地区面向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这份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陕西的国际枢纽地位,明确定位西安为国家中心城市,比肩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在未来的建设中,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初,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关中城市群协调机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群的发展协作,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在城市群的建设中,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尤为重要,秦晋陇要深度融合,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发展经济、推进开放、优化环境。尤其是陕西要紧紧抓住自贸区建设提供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推动开放机制体制创新,大幅提升贸易便利化,积极探索投资自由化,以自贸区作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开放活力的重要切入点,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陕西紧抓时代机遇,把握区位优势,不断探索发展枢纽经济体系各种业态——多次成功承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暨西洽会、杨凌农高会等重大活动,也建设了物流中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综合区等国际化合作新平台,增强对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要素畅通流动和优化组合,为新时代陕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时代机遇面前,加快发展“三个经济”,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陕西适应形势、立足优势、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有力抓手,更是在新时代拓展新空间、打造新高地、决胜新目标的迫切需要和内在要求。
“海外陕西”版图不断拓展
陕西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前沿优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新格局,努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全球产业链布局进入了新的一波调整期,这是陕西企业走出去的“天时”之利,也是拓展“海外陕西”的新机遇。陕西承天时、抓机遇,深化对外经贸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拓展海外发展新空间,培育开放竞争新优势。特别是做好陕西自贸区建设,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拓展“陕货”境外市场,使自贸区成为带动陕西经济全面深度开放和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的新平台。
爱菊集团是活跃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家粮食生产与贸易企业。据其负责人刘冬萌介绍,目前爱菊已经形成在哈萨克斯坦种植、到新疆阿拉山口集结、在西安加工并向全国销售推广的“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布局。从2016年下半年到现在,爱菊粮油公司已从萨克斯坦种植基地运回10000多吨面粉和5000多吨油脂,货运量每年还将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
刘冬萌告诉记者:“粮食生产基地建到了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就能够辐射周边的俄罗斯、乌克兰。今后爱菊集团会以农产品做龙头,逐步把农牧产品包括牛肉、羊肉、蛋、奶、蜂蜜……这些产品源源不断运回西安。”
陕西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布局全球生产、销售网络,陕汽集团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今年5月8日,在阿尔及利亚塞提夫省的工业园区内,中国陕西汽车SHACMAN品牌重型卡车在中阿合资工厂下线,这是在阿尔及利亚完成组装生产的第一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SHACMAN在阿尔及利亚是最受欢迎的重卡品牌,自2007年至今已累计向阿尔及利亚出口4万余辆,占阿工程车市场份额达80%。据了解,陕汽集团已经在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10个市场实现了本地化生产SHACMAN作为陕汽重卡的主打品牌已成功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交付国外客户各类重卡超过13万辆。
爱菊和陕汽是陕西成功走出去企业的典型代表。陕西正在紧抓全球产业链布局的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拓展“海外陕西”版图。截至目前,陕西全省共有230 多个境内主体设立了近 400家境外企业和境外机构。
陕西“枢纽经济”其势已成
服务“一带一路”经济发展,陕西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西安三星电子、强生供应链基地、西咸新区微软创新中心、宝鸡吉利汽车、榆林煤气电一体化基地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特别是“三星效应”,吸引应用材料、霍尼韦尔、韩国信泰电子、日本NEC、华为、中兴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国内知名电子信息企业119家落户陕西,将发展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使得陕西枢纽经济优势日益彰显出来。
目前,陕西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枢纽,关中、陕北、陕南各市枢纽地位日益提升,全省“枢纽经济”优势凸显出来。9月初,本刊记者从陕西省商务厅了解到:世界500强在陕西的投资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54家增至现在的79家,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2010年的18.2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8.94亿美元。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设立外资企业626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09亿美元。特别是近五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陕投资企业超过400家。与此同时,陕西本土企业也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合作,已在丝路沿线的4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00多家境外企业和境外机构。今年1月至8月,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投资5200万美元。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超过13亿美元。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西安高新区揭牌,更进一步巩固了陕西国际枢纽的地位。目前陕西已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五年来陕西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7734.51亿元人民币,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3倍,在全国排位也提升到第18位。外贸经营主体突破1万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高。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陕西外贸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陕西“枢纽经济”,其势已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