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西出长安数千公里,到达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这是一座拥有170万人口的城市,是哈萨克斯坦的前首都,现在哈萨克斯坦已迁都阿斯塔娜。这里人们生活安逸,幸福指数远高于经济收入。
对于哈萨克斯坦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的国家,几乎许多人会问,他们那有河流吗?他们生活用水缺水吗? 那么,我们去了解一下哈萨克斯坦的河流和在这些地方生活的故事。 天山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从陆地分隔开来,但伊犁河却把这两个国家又连接了起来。伊犁河的主流河特克斯河发源于天山汗腾格里峰北侧,向东流经中国新疆昭苏盆地和特克斯谷地,又向北穿越伊什格力克山,与右岸支流巩乃斯河汇合后成为伊犁河,西流至霍尔果斯河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流经峡谷、沙漠地区,注入中亚的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是亚洲中部内陆河,从河源至入湖口,全长1236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河长442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河长794公里,成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流经地域的母亲河。 如今,静静的伊犁河向我们讲述着那段古老的丝绸之路故事。 在伊犁河的岸边,你可以看到古代的摩崖石刻,是关于佛祖的故事,这些并不认识的文字和不同的文化符号,却代表着往昔这里的繁华。 佛像和钎石,几乎被人们忘却了,没有人注意路边山石上那些东西的存在。但当你看到的时候,历史就像昨天一样浮现,可以想像的出,在丝绸之路时代,人们沿着伊犁河把物资运送到河的两岸。 在风中漂泊的风马,一直是藏传佛教的标志,象征着对佛的尊敬和来生的祈祷。也许,这里是蒙古族先祖们生存的地方,是过去丝绸之路水上码头的拥有者,从今天的风马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后人依然生活在这里。 哈萨克斯坦共有大小河流8.5万多条,这些众多的河流多发源于天山,它们养育了生活在这个最大的内陆国家一百多个民族。例如,天山脚下一条无名的小河——叶赛克河,这条河流最终向北汇入了伊犁河,奔向了巴尔喀什湖。而在每条河流的两岸,都会看到时代和生存的符号。 去哈萨克斯坦,一定要去阿拉木图;去阿拉木图,一定要去看伊犁河。你可以租一个水上木屋,沿河而下,一路漂泊,去体验当年丝路水上信船游河的生活,感受这里的优秀文化,遥想古丝绸之路的繁华…… 离开阿拉木图,来到了天山脚下的一个叫红崖村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少人能够来到的地方,孩子们对外面的客来都有种奇特的眼光,惊喜而好奇。 红崖村是一个只有25户哈萨克斯坦人的村庄,却拥有着数千公顷的土地。这里的人们过去以放牧养马,训鹰狩猎为生。今天,放牧狩猎却成了这里人繁忙之余的休闲场景。这里有独特的美景,丰富的地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哈萨克人真正的生活,体会到真正的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依然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红崖村25户人家全部是哈萨克族。哈萨克人是中亚和东欧、西伯利亚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约有1860万人,长期以来,他们被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 19世纪,更多沿边境的哈萨克人开始种植庄稼,逐渐成为定居的农牧民,游牧的生活在今天已很少见到,但哈萨克人对马的热爱但丝毫未减。 许多学者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形成了当时一支强大的民族。 哈萨克族的《白天鹅的传说》则认为,哈萨克是kaz(天鹅)、ak(白)的联缀词,意为白天鹅,因其族崇拜白天鹅的自由飞翔而得名。哈萨克人天生乐观快乐,哈萨克的音译也有“解脱,自由”的意思。 哈萨克人对马可谓是“情有独钟”,一直伴随着哈萨克民族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他们认为,马是“不会说话的人”。马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为他们的节日庆典增添欢乐,同时马肉也是他们最为喜爱的食物之一。 千里马是哈萨克斯坦人的骄傲,在红崖村,还可以看到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向南17公里就是中哈边境线,两国的友好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安宁。而雪线之上,正是雪豹生活的乐园。雪豹分布于中亚高原、中国青藏高原及帕米尔高原地区,栖息于海拔2000——6000米的高山裸岩、草甸,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全世界雪豹的分布数量中国第一,约占全世界的40%左右,在哈萨克斯坦约有数百只,最活跃的地区就在边境区域。 在雪线之下的山地,有着奇特的石林,当地的村民称之为雪豹石林,布满了红崖河整个山谷。更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冰川地质公园。第四季冰川运动给天山同样带来了质的变化,当雪山融化的过程中,山石被神奇的割裂、移动,也就形成了这一带形状各异的奇石,长达五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巨石。 这些地方原先是人们放牧的地方,夜晚,所有的牛马都圈在这天然的山谷。但是今天成了自然的野生地带。 红崖河,是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流下来的一条小河,清澈冰凉。这条河流奔腾不息,养育了红崖村无数代的生灵。 在红崖村,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传统活动——叼羊。哈萨克族最早的传统活动是叼狼,只是在近代衍变成了叼羊,这是一场智慧和力量的较量。 而在天山与阿拉套山之间的那个宽阔的楚河平原上,有一个泰然自若的族群,依然生活着一百多年前即在这里定居的“东干人”,意为“东边来的人”,这里就是“陕西村”。 陕西村所在的县叫库尔代,县城离邻国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不到100公里,顺着阿拉套山下的丘陵地带从县城往东60公里,就是中亚陕西村的中心村落——营盘。村里的老年人对陕西感情很深,能说出一些至今仍存在的关中地名,说着说着就落了泪。 离开故土已120多年了,他们对陕西却怀有一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感情。有人将一幅《老鹰抓小鸡》的中国年画保存了四十多年。年轻人把陕西叫“我爷的省”。到了陕西村就和到了关中任何一个村子一样,没有语言障碍,大人小孩都是一口纯正的陕西土话。 在陕西村,人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中国的,一个当地俄文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创立了自己的东干文,就是用俄文字母拼出来的陕西土话。他们认为,老话是咱的母语,要一代传一代,贵贱都不能丢。不知他们是太留恋家乡还是因为宗教的缘故,他们把所有的传统都看得特别珍贵,只要是陕西带出去的,只要是祖先留下来的,都不能改变,任何一点改变都是对他们信仰的背离。 链接: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简称哈萨克斯坦)拥有约占地球2%的陆地表面积,领土横跨亚欧两洲。 国境线总长度超过1.05万千米。哈萨克斯坦通过里海可以到达阿塞拜疆和伊朗,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可以到达亚速海和黑海。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九位。哈萨克语为国语,官方语言为哈萨克语和俄语。经济以石油、采矿、煤炭和农牧业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