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甘肃人是如何过年的。狭长的甘肃,从东到西,绵延1000多公里;从南到北跨越数百公里,不同地域,生长着不同的民俗风情。从黄土高原上古朴的农耕民族年俗,到河西走廊戍守边疆的移民部落,再到甘南安多藏区的少数民族年俗。
陇东:正月里的傩(nuó)面舞 在甘肃庆阳的许多地方,人们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乡亲们会戴着形形色色狰狞恐怖的面具,以最虔诚的心态,举行各种傩祭祀仪式。这些面具往往有着“神的面孔,人的品格”,以显示他们对古代祖先英雄人物的追求和向往。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腊八节这天的逐疫仪式,仪式来源于商周的民俗活动——傩。傩是从商周开始的民俗活动,历朝历代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要在腊月里举行一系列的傩仪,以便驱疫,送去旧年,迎接新年。以前过年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傩祭,人们戴着面具进行跳傩各种活动,求得来年的风调雨顺。 在甘肃静宁地区流行傩祭仪式,每年正月初五,人们开始举行一种“禳戊群傩面舞”,即乡亲们为祈祷消灾去殃而举办的,主要的人物有四大灵官(即开路神、王、马、赵三个灵官),还有赐福纳祥的天官、撒金钱的刘海,最后走在傩舞社火尾巴的丑公丑婆。表演开始了,开路神灵官手执金鞭金锏,其余三位灵官手持照妖镜和铁绳锁链,边走边舞,且口里不断地喊着“呕、嗷、嗷、啰”的声音,在乡亲们的院子中,一边走,一边转着八卦圈,走街串巷地演出,直到正月十五下午。 河西:飘荡在宝卷声中的春节 每年的正月初三一过,河西走廊地区的民间娱乐活动也就陆续登场了。狮子、社火、旱船、舞龙……,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喜欢热闹的年轻人都出去看热闹了,家里只剩下七八岁的孩童和六七十岁的老人。这时,老人们会拿出珍藏了一年的宝卷,坐在热炕头上,老人小孩围坐在一起开始念卷。念卷的基本形式为说唱结合,一唱众和,唱腔各不相同。 研究专家认为,它们与唐宋变文曲牌相近,这里所念的卷,就是漫长的岁月流传在河西走廊的宝卷。从制作上来说,这些宝卷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抄本。他们最早源其于佛教的讲经说法的需要。每一部口头演唱的宝卷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增加了讲经的趣味。可谓是民间文学的活化石,被视为民间文学的宝贵遗产。 这种延续了漫长岁月流传至今的春节民俗,和江苏一带民俗有着共同之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念卷民俗,是从明朝初期随着戍边的将士从东南沿海的江苏等地区传入的,从形式上看,同唐代以来的俗讲、变文等佛教说唱形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现存宝卷以明清以来的刻本和抄本居多。 年卷大多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富含主线、副线,人物形象丰满,对人情风物的描绘独到、细腻,显示出独到的语言功力,念白、唱词押韵,讲唱起来朗朗上口,这种铺排情节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特色。 兰州:过年曾有“天涯望哭”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明代开始,大量的江浙人,因屯垦戍边,因充军发配,因探亲访友,来到了兰州,给这座城市添上了浓浓的移民色彩。 人们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黄河岸边的兰州,在这里扎下了根,不仅将各地不同的风俗带到了兰州,也由此产生了许多新民俗。 兰州大学的柯杨教授曾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民俗。这就是解放前流传在兰州地区的大年三十的“天涯望哭”习俗。依据《皋兰县志》卷八风俗记载,老兰州人有一种独特的民俗,“除夕男祭于木主,妇哭于大门之内,说者谓有明之初,兰州人自江南等省迁徙者十居七八,妇人除夕遥祭母家亲属,天涯望哭,遂成风俗。”这段记载明确地告诉人们,在过去兰州人过年有一种民俗“天涯望哭”。但是这个风俗在解放后,就渐渐地消失了。 这是一个由移民而引发的春节习俗,从明朝开始,大量的移民从江南水乡,因各种原因搬迁到了兰州,由于当时路途遥远,有些人到兰州后,就再也没有办法回到江南水乡去看一看了。万般无奈之际,大年三十下午,在男人外出祭祀家族祖先,已婚妇女便在院子哭泣一场,也算是对遥远亲人的祝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礼俗,更是一辈辈人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