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三)算起,春节时家家必定要挂上红灯笼,贴窗花,贴对联,放眼望去,红彤彤一片。
过年装好仓 一年不挨饿 除夕包完饺子,准备好晚宴,全家围炉吃年夜饭,新疆土话把这叫装仓,主要以手抓羊肉为主。除夕夜里会做一桌丰盛的菜,年夜饭过后,家家的茶几上,都会一层层的摆放上维吾尔族特色节日美食——金黄色的馓子,还有葡萄干、杏干、巴旦木、无花果等色泽艳丽的干果。新疆老习俗讲,不管这顿年夜饭吃的如何,都一定要吃饱,因为只有“装仓”装好了,这一年才不会挨饿。 初一到初十 挨家挨户吃 “吃”是新疆人过年的一大看点,大年三十刚过,亲戚之间就要开始挨家挨户地吃,从初一吃到初十。每到过年,新疆人就会忙忙碌碌的做“吃头”,最忙活的就是“蒸年馍馍”和包的“冻饺子”和“炸油货”(油果子、油饼),整个“正月”里,新疆汉族人家主食几乎都是“饺子栽桩”(即新疆土话----饺子唱起了饭食中的主角),从初一到十五期间,去十户人家拜年,就有八户人家炒菜“下饺子”招待客人,而这饺子都是提前包好“冻”下的。 多民族年俗聚集 狂欢中渗透文化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庆祝春节加深了彼此间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维吾尔族:盛装走亲访友 美味手抓请客 同样近年来许多维吾尔族也喜欢过春节了。农历新年时他们也会穿上盛装走亲访友,以示庆贺。另外,维吾尔族把抓饭视为上等美味,逢年过节才专门做几盘请客。手抓饭以羊肉、胡萝卜、羊油等为主要原料,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炸熟,再放上洋葱和胡萝卜一块儿翻炒,然后和大米一起放进锅内煮,煮出来的饭粒颗颗晶莹透亮,清新扑鼻。 图瓦人:油灯不灭 彻夜诵经 生活在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图瓦人最重大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图瓦人称春节为“查干萨拉”,是“吉祥的白色月份”的意思。除夕之夜,是合家团圆的时刻,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吃水饺和手抓羊肉,油灯彻夜不灭,意味着辞旧迎新。大年初一,图瓦人会穿上最隆重的衣服,全村聚集在一起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等比赛活动。狂欢过后,举行全村人的酒会,并由喇嘛举行颂经仪式,热闹的场面让人忍不住参与其中。 蒙古族:不言不语守岁 挨家挨户拜年 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白节(白月,查干萨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年三十,家家张灯结彩,在佛龛上插金银花、摆酒食、点长明灯敬神,晚上进行祭祖仪式。祭毕,全家围坐于蒙古包内,不言不语守岁,子夜时分,才开始用餐。届时,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长辈向晚辈赠“长岁果”,全家不分男女老少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地娱乐。年初一,人们带着哈达、美酒等挨家挨户到亲友家拜年,直至“白月”结束。 锡伯族:大年三十祭神祭祖 “出行日”后寻亲访友 锡伯族的春节,亦为农历正月初一,锡伯族称春节为“阿木巴阿聂”(即:大年),灿烂的节日文化颇具特色。锡伯族的人们通常会在大年三十摆设供品进行祭神、祭祖仪式、晚上还要点上长明灯,使室内外灯火通明。半夜子时,家家要在院中摆供纸画天地码子(神位)、供奉干果、焚香燃烛、鸣放鞭炮,全家男女老幼,要穿新衣,向神位叩拜“接神”,“接神”后全家团聚煮饺子吃,男子还要到村庙“行香”。正月初一,晚辈要向长辈叩拜行礼,全家族互拜。人们在初一、初三、初五早晨要吃饺子,初二、初四早晚吃米饭、炒菜、白肉片等。初五,亲友不往来串门。初六,俗称“出行日”, 所有人须在“出行”后,才可寻亲访友。 达斡尔族:守岁要吃“守岁饭” 张贴年画和对联 达斡尔族民众在守岁时要吃“守岁饭”,在节日当天要张贴年画和对联,年初一至正月十五,要走亲访友,并进行“曲棍球”比赛等传统节庆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