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省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近年来,麟游县久居深山里的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仅2016年全县74342农村人口中就有8329人积极报名参加。
“我们的搬迁工作不是为搬迁而搬迁,是一项为了改变麟游群众生活生产习惯、精神面貌的长期工程和重要举措。”县委书记孙敬虎的话,阐明了搬迁工作的方向。
“移民+脱贫” 一策多赢
“严把规划设计、严把工程质量、严把建房成本,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把移民搬迁的工程建成百年工程。”这是县长李武发在每一个施工现场,在每一次现场检查中,都要对驻场监督干部及施工人员说的话。
2016年至2017年,该县共安排易地扶贫搬迁2432户8329人,建房208225平方米,修筑村级道路32.6公里,修建给排水、排污管道33公里,绿化亮化2800平方米。投入资金3亿多元,征迁工程量之大在麟游县农居房屋建设史上是罕见的。
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条件,该县在县城划拨275亩土地,投资7.02亿元建设南坊新城集中安置社区,为贫困户、避灾户建设了2902户的移民(脱贫)搬迁用房。用楼房化安置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集约利用,农民市民化和农村群众进城落户的问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同时,通过组建劳务市场,组织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开展商贸服务等方式,不断拓宽搬迁对象增收致富渠道,保障搬迁群众进得来、留得住,实现移民搬迁与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协同推进、“一举多赢”。
产能结合 “居”“业”并进
搬出旧房住入新房只是第一步,让群众“稳得住、能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为此,该县制定了符合搬迁群众实际的后续产业发展目标,坚持能产则产、能业则业、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基本原则。
对于有就业能力的搬迁群众,建立了就业岗位信息系统。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就业培训、岗位推荐。
![]()
麟游县南坊新城效果图
对能够发展产业项目的群众,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十户一体”产业发展模式,让能人大户与贫困群众以十户为单位结成产业帮扶对子,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
对没有能力就业和发展产业的贫困群众,通过“三变”模式,让群众的产业资金变成股金,帮助其有稳定的收入。
同时,在严格兑现国家旧庄基腾退复耕奖金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群众复耕,努力提高土地整理的科学性,最大限度保证土地复耕安全达标。对相对较偏远的山村复耕出来的土地,通过动员群众栽植干杂果经济林的办法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不仅实现了生态治理的目的,又为群众增加了一项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同步搬迁 同步脱贫
为了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社会,麟游县逐村、逐组、逐户进行调研,不断细化同步移民脱贫搬迁的“精准度”。
省国土厅副厅长、省移民办主任邹顺生在麟游县调研时指出,做好同步搬迁工作一要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实现一举多赢;二要强化各类规划统筹,促进产城镇村人深度融合,以人口布局优化带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发展方式转变;三要深入调查摸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好政策之间的衔接,要让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四要努力实现多赢目标,巩固扶贫成果,对现行政策进行补充,谋定而后动;五要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以县为主体,采取自主自愿;六要强化协调指导,做好服务保障,用足国家政策,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做到应搬尽搬。
该县确定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大力培植后发优势,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受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制约,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可能成为潜在贫困增量的非贫困人口,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移民搬迁与城乡治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治理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在全县实施整村整组同步搬迁工作。
经初步摸底统计该县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7391户25432人搬迁任务,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436户8329人,避灾、生态搬迁4248户14616人,其他搬迁707户2487人。可以说,在仅仅拥有20397户74342人的农村人口中,该县将近一半的农村群众实现易地脱贫搬迁。
今年,原计划仅仅实施两个镇作为试点镇实施459户作为示范户的试点工作,变成了一年就有1119户群众要求参与的大工程。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项搬迁工作,更是一次历史变革,真正让群众改变了居住、生活习惯,更是推动群众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更是麟游县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次重大变革。(文/侯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