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红色老牛坡 小康新生活

2021-02-25 17:12:33 来源:新华网

  这是1月18日拍摄的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老牛坡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春回大地,柏杨岭下一派喜庆祥和,64岁的老牛坡村村民韩连生走在村里,满面春风。

  今年春节,韩连生过得格外高兴:进城务工的两儿子都回村团圆,还一致支持他扩建“农家乐”。

  “光靠几张桌子几样本地菜,太简陋。”韩连生说,得改造饭堂环境,丰富菜品,还想建一栋楼房,装修后作为客房。

  难怪,眼瞅着老牛坡村一天胜过一天,他也不甘落后。

  老牛坡村横卧在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最南端的北堡川内,与山西省毗邻,村南村北山岭连绵,位置非常偏僻。

  这里是革命老区。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秘密成立老牛坡党支部,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交界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作为连接晋绥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交通枢纽,老牛坡村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

  因自然条件差,当地发展长期滞后。“没有一亩水浇地,是真正的‘穷乡僻壤’。”村支部书记高云说,全村有户籍村民561户,2014年启动精准扶贫时,常住的只剩176户,其中贫困户就有71户。

  过去几年,清水河县加大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力度,建设老牛坡党性教育基地,现已形成以老牛坡党支部旧址和展览馆、北堡抗战遗址、北堡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等10多处教学点,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巍峨的山岭、雄伟的明长城,与广场上鲜红的党旗相映成景。清水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魏文斌说,2017年6月运行以来,教育基地已培训学员4万多人次,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在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中,注意发动村民参与配套服务。2019年,老牛坡被自治区文旅厅评为4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在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老牛坡村,脱贫户陈二仁在家中摆放供农家乐用的桌椅(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韩连生患有腰疼病,干不了重活,过去欠下不少饥荒,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耐不住教育基地干部反复动员,韩连生腾出4孔窑洞,凑了5套桌椅,决定开个“农家乐”试试。“2017年6月28日草草开张,老婆掌灶,我和雇的一个邻居当服务员,不曾想当天就坐满了。”当时的情景,至今让韩连生兴奋不已。

  开张头一年,韩连生家就接待学员和游客1400多人次。过去几年,韩连生还服务教育基地的施工队,每年纯收入增加2万多元。

  目前,教育基地附近的“农家乐”已增至12家。教育基地还拿出管理员、保安、保洁等岗位,优先吸收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目前用工40多人。

  2014年以来,老牛坡党性教育基地建设还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体规划推进,村貌日新月异。

  过去,出村进村是尘土陷脚的黄土路,卫生无从谈起,发展也被“卡脖子”。

  “来村里的商贩很少,收成全靠牲口往外驮。种点菜,养些猪羊,都是自家消化,多了运不出去,也供不起水。”67岁的老牛坡村村民韩补生说。

  2014年,北堡镇到老牛坡村的水泥路通车,后来又升级成柏油路,入户街巷也全部硬化。交通便捷了,杂粮和猪、羊、毛驴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这两个月夜里也不敢睡实,挺累,可是心里畅快呀!”65岁的唐金是养羊大户,春节前后,他家接下100多只羊羔,夫妻俩昼夜照应,满脸疲惫,脸上却笑开了花。

  唐金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没养过一只羊。路修通后,他贷款买进母羊,养殖规模很快达到200多只,年均收入10多万元。

  这是1月18日拍摄的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老牛坡党支部旧址(复原)展馆。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不仅村民收入提高,经过6年建设发展,老牛坡村也变了样:

  以前,电网容量小,只能保照明。眼下,电视、冰柜、洗衣机等电器已经普及。

  过去,村民不怕留客吃饭,就怕供不起水。如今,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客人还没进门,茶就泡上了。

  过去,打电话得爬到山顶上找信号,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刷微信,卖特产……

  条件好了,发展劲头也足了。2015年,老牛坡村摘掉了自治区级贫困村的“帽子”,2018年底,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日子美着哩!”唐金说,“抗战时,战士和乡亲们牺牲都不怕,现在政策好,干营生吃点苦算啥?”他喝了几口水,又进羊圈添料去了。(新华社记者任会斌、李志鹏、贝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