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观察:政策执行“难”在何处?如何解难?

2020-03-18 21:20: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疫情防控期间,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各地的政策执行至关重要。有的重大政策要求刚性执行,不允许任何拖延、变通、例外和保留,有的政策则给予地方一定程度弹性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延展或变通。

  因应不同的政策,一些地方在推进刚性执行或弹性执行过程中相继暴露出一些问题或短板,它们往往成为推进疫情防控或复工复产的难点。围绕政策执行“难”在何处、如何解难,记者专访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

  重大政策如何确保“刚性执行”?

  疫情防控全面铺开后不久,官方提出“应收尽收”的硬任务,要求坚决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做到不漏一人,然而一开始进展并不理想。局面直到中央调整湖北和武汉领导班子、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当地派数万名干部下沉社区等措施纷纷到位之后才得到彻底扭转。

  实践中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政策刚性执行的效果,一是刚性执行的必要性,二是刚性执行的可能性。常健表示,政策有无刚性执行的必要由政策目标的紧迫程度、是否惠及民众根本利益等指标决定,很显然“应收尽收”作为一项重大政策,完全具备刚性执行的必要性,地方必须不折不扣、刚性有力地确保其落到实处。

  问题在于,当时的基层没有足够人力开展摸排、医院缺乏足够床位收治病人,缺乏执行这一政策的可行条件,这相当于迫使基层变通执行。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并不信任那段时间发布的个别数字。

  “此后很短一段时间内,中央通过调整主要官员、加大医护力量支援、显著改善床位供给、增加社区人力等各种方式,为‘应收尽收’的刚性执行创造了可行条件。实践证明,这是打赢湖北和武汉阻击战的关键之举。”常健说。

  他提醒,各级干部尤其是处在关键岗位的主政官员要将政策执行的主观意志与政策执行条件相匹配,充分了解基层的情况和难处,防止主观主义“瞎指挥”。尤其要仔细考察政策刚性执行的条件,做到对实际情况“心中有数”,才能在执行阶段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弹性执行如何避免“一刀切”?

  围绕疫情防控,也有不少政策涉及弹性执行。比如,在“停课不停学”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政策理解简单化”“政策执行僵化”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有的学校强制要求老师直播上课或录制课程视频,不考虑这门课是否适合开“网课”,导致老师深感“上网课的尴尬”;个别学校从早到晚安排多门课程,导致学生在线学习时间过长,“眼睛都快看瞎了”;有的农村地区网络条件差,个别学生不得不在村委会门口摆张桌子,在寒风中“蹭网”上课……

  常健表示,在没有必要刚性执行或无法满足刚性执行的可行条件时,不宜对执行的刚性程度做过多要求,而应保留一定弹性执行空间,鼓励执行者更多以适合当地条件的方式完成政策指令。对于“停课不停学”这样的政策,保留一定限度的弹性空间往往能比刚性执行收到更好效果。

  “个别地区无法准确辨识‘刚性执行’与‘弹性执行’的差别,无视城乡网络资源差距仍然很大的现实,强行搞简单化执行,实际会伤害弱势群体利益。”

  常健认为,“一刀切”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懒政思维:懒于细致调研,将政策对象作简单化处理,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懒于从民众利益出发,只考虑自己政绩;懒于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仅凭个人直觉决策。这极易使执行出现偏差和梗阻甚至陷入误区,必须坚决杜绝。

  地方如何走出“层层加码”窠臼?

  中央对疫情精准防控、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等作出明确后,少数基层在执行时出现“层层加码”的问题。比如,个别地区擅自升级管控举措、随意增加检查项目;有的地方对企业施加条框限制,审批加码,办理环节多,员工返岗限制多,导致一些中小微企业复工了不能复产,更不能达产。

  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得到基本控制前提下,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协调推进疫情防控与分区分级复工复产,是一道考验执政能力的难题。常健认为,政策框架本身为各地弹性执行预留了空间,各地在执行中必须把握好科学规范执行的空间。

  “政策在实施中层层加码,不仅极易造成决策失误,也会导致政策偏离惠民的预定轨道,更会引发公众对政策执行公平性的质疑,甚至为权力寻租提供条件,产生政策执行中的各种腐败。必须明确自由裁量的限度,明示区别对待的标准,消除公众对政策弹性执行的各种质疑,为政策执行排除干扰、挤干水分。”常健说。

  近年来,“层层加码”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消除此风势在必行。常健建议,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用人导向机制,提高官员执政能力,破除错位的政绩观,同时也要运用大数据,加强社会监督,减少权力寻租空间。记者 张蔚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