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_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马锣·铮子·皮弦胡

发布时间:2023-08-28 来源:西部决策网 人气:
   
  马锣、铮子、皮弦胡,号称合阳线戏中的三大件,这三件乐器的组合,加上独具特色的方言演唱,形成这片热土浓郁的民间小戏——合阳线腔。
 
  马锣
 
  马锣在合阳线戏中可谓举足轻重,其它剧种的打击乐只要有手锣、铙钹和大锣三件铜器便足够了,可合阳的线戏就偏偏多了一面马锣。
 
  线戏的“锣鼓经”中没有关于马锣的乐谱记载。虽说打击乐音调单一,但在线戏中的马锣却是一件感情非常丰富的乐器,在统一舞台节奏的同时,对唱腔的情感也起着强有力的推波助澜作用。可渲染撼天动地的悲愤,也能烘托滑稽幽默的欢乐。能营造流水起火,千军万马的恢弘气势,也可以鬼神猛兽出没的诡异神秘。
 
  演奏线戏的“二八板”和“慢板”,在起板和放板中马锣的使用尤为突出,艺人把线戏诸多的板式归为两类:一类是马锣戏,一类为乱弹戏。亦如传统剧《金碗钗》和《辕门斩子》两出,前者被称为马锣戏,而后者便是乱弹戏。
 
  马锣的音质绵软邃远,敲击时发出“喃、喃喃”的音调,与线戏唱腔的落音正好组成完美的合声。业内人把敲马锣也称“滚马锣”或“勾马锣”,没有固定的点子,全凭司鼓艺人对板路音乐和唱腔感情的理解。切音放音张弛有度,按锣面还抹锣面、包括敲中间还是打锣边,都是以轻重和速度抒发情感。
 
  线戏经典《花柳林》也属于马锣戏,贫贱的书生如今成了当朝的驸马,为了享受荣华,抛妻弃子,糟糠之妻只得大街拦轿认夫,夫君稳坐轿内不肯相认且言语相欺,为了一双儿女,女主人先是一段经典的“二八板”呜呜咽咽,接着又是一段大滚白凄凄惨惨,哀求夫君只要肯收留了一双儿女,她也就转身离去,“逢沟沟下死,遇井井下忘……”这段唱腔苍凉悲愤,感心动耳。演员声声哭诉,马锣点点呜咽。
 
  “喃……喃……”马锣舒缓如秋风扫落叶之惆怅;“喃喃!沙沙沙……”一阵激烈,犹如波涛拍岸怨恨难平。马锣声高高低低,或紧或缓,一波接着一波,剧情正在进入高潮,台下的观众静静悄悄悲情一片,马锣声声撕裂,震得星辰惨淡。
 
  柳青桃红,情窦初开,《金碗钗》里的一出《借水》,迷径的崔相公偶遇怀春的陶小姐,该剧中两人的对唱明快欢愉,崔生酒后动情之殷勤,小旦含羞半遮半掩的娇嗔。一对男女小青年的唱腔活泼轻巧,马锣的敲击,如蜻蜓点水般的灵动,如春风拂面的飘逸。一场才子佳人一见钟情,情意绵绵的觅爱追欢,在一点点酥亮,细腻婉转的马锣戏中,演绎的情真意切。
 
  “歪戴帽子倒靸鞋,马锣把咱唤出来。” 是线戏丑角赖包子出场的经典台词,敲击者用不同的敲击点子,依据剧情的需要,可以让赖包子摇摇摆摆地晃出来,也可以“噌”一声瞬间窜出场,甚至可以让偶人上天或入地,不仅发挥了木偶戏的优势,也增添了舞台上的幽默与滑稽,全凭马锣在活跃着气氛。
 
  铮子
 
  线戏属于亮板戏,演唱时乐队戛然而止,只留铮子声“当—当、当—当”地装饰着节奏。特别是戏到情深夜正酣,铮子响点点,滴滴敲在观众的心坎上。穿透力极强,台下几百米开外都听得清清楚楚。
 
  铮子,其实就是一面小小的小铜锣儿,侧边钻三个小孔,铁丝围个小圈,用细细的绳子把小小的铜锣系在了圆圆的圈中央,装一柄便于手持,便成了铮子。线戏中的铮子和佛家道家道场中的法器铛子简直就是孪生姊妹,不论是器型大小,还是音色音质都宛如一辙。都说合阳的线戏最早来自民间的劝善调,单凭这一件乐器,结合或吟或诵的腔调,让两者就有了扯不清理还乱的牵连。
 
  铮子敲击发出“当当”的脆响,演唱时得按着锣面儿敲,音色沉稳祥和点点走心。演员落腔的余音待尽,乐队伴奏响起,铮子的敲击随着美妙的音符泛着悦耳的点子,宛如颗颗珠玑坠入银盘之中,“当当叮叮,叮叮当当”亦如梵呗,优美动听,庄严自在。于是我也明白了,难怪合阳人对线戏热爱得如此浓烈,铮子的声声,竟是这么样的摄人心魂。
 
  皮弦胡
 
  合阳的老百姓随口一声“溜溜溜,溜溜溜”便是线戏皮弦胡的标准音色。
 
  皮弦胡属于中低音乐器,音质低沉,却饱满浑厚,柔韧的皮弦让戏剧的特色更浓厚婉转,缠绵悦耳。顾名思义,皮弦胡的琴弦是以动物的皮拧制而成,胡琴多为艺人们自制,其笨拙的造型犹如原始未进化的混沌。皮弦要比起其它胡琴的钢弦粗壮了很多,手指上不套上三节铁皮帽儿,按不住皮弦胡的音准。皮弦胡的琴弓是用宽寸半有余的竹板弯曲而成,所用马尾丝的数量是一般胡琴的五到八倍,厚厚实实一大把。如此古拙与笨重,常常一场戏下来,操皮弦胡的艺人竟是通身的热汗。
 
  皮弦胡造型独特,演奏风格自成一家。听慢板,婉转缠绵;二八板,行云流水;几句乱弹慷慨激越;几声滚白哀婉凄楚。赞叹前人的智慧,所创造的这些曲调,不仅渲染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更巧妙地迎合着提线木偶戏表演的内涵。真所谓,曲,为戏而生,调,更充盈了线戏木偶表演的灵性。小小的线戏舞台亦真亦幻,惟妙惟肖,似真似假,栩栩如活。
 
  皮弦胡的演奏录音资料,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著名艺人白卯生演奏,接着便是艺人郭怀庆老师和朋友雷义军先生,三位艺人所留下的珍贵影音资料堪称典范。
 
  近年来一位不足二十岁的小伙演奏着皮弦胡走红了网络,赢得了广大戏迷的青睐。小小年纪便已获得省市及国家的诸多荣誉,并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授予他优秀记忆传承奖。小伙名王坤,个头不高,阳光可爱,按说还是男孩子调皮和淘气的年岁,可抱起皮弦胡,凭借自己过人的聪慧和天赋,让这件笨拙的乐器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王坤天资聪颖,对皮弦胡的性能和演奏的技巧都有着非凡的了解和认知,他坚持传统,坚守韵味,大胆吸取秦腔板胡和碗碗腔硬弦的技巧,不但增添了演奏的美感,也让线戏音乐的情感更细腻,地域特色更浓烈。
 
  王坤的皮弦胡不仅传统剧演奏的有滋有味,几曲高难度线戏曲牌,《看线戏》《喜看黄水上高原》《洽川情》更是脍炙人口。其中《洽川情》的演奏观众最为喜爱,该曲在高潮部分,充分运用了线戏“回子”的艺术魅力,把线戏音乐的特色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都说线戏的“回子”有道是“三回九曲十八翻”,不但考验艺人的演奏技巧,也是一场智慧与功力的比拼。皮弦胡领奏,与其他乐器在迂回辗转地互问互答,然后在不断重复中再不断地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中又不断的节节递进,且愈来愈紧凑,愈来愈热烈……
 
  演奏中,先是一段舒缓的慢问缓答,琴音通透甘洌,声声悦耳;随着音乐情绪的层层深入,逐渐转为狂风骤雨般的急问抢答,琴弓疾徐折返,节节紧扣。指尖的铁帽儿与皮弦在碰撞,心音与琴音在一起交融。再看此时的王坤,全神贯注中娴熟自如地尽情宣泄着音乐的情绪,皮弦上的指尖轻盈如飞,各种弓法的技巧运用老到,慢弓里稳稳揉弦,顿弓中疾迅滑音,一阵揉、顿、滑、切、颤……,惹得台上台下醉成一片,醉得酣畅淋漓,醉得难以自拔。
 
  传承源于热爱,至少王坤还年轻,演奏皮弦胡对他来说还仅仅是个开始,有他这样聪慧的天赋和对皮弦胡艺术的忠诚坚守,我们也就看到了合阳线戏这个古老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合阳线戏的文明将延续得更久远。(文/贺晓林)
 
  作者简介:
 
  贺晓林,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散文学会、摄影家协会、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合阳县作协理事,著有散文集《渐行渐远的乡村》。
值班编辑:决策网编辑
首页 | 公告公示 | 举报投诉 | 网站声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陕ICP备19001718号-1 投稿邮箱:xbjcw@qq.com

法律顾问:王浩公 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郭毅新 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