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双赢 看看黄河流域的延安是如何实践的

2020-09-18 17:35:12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一把手访谈:专访延安市长薛占海

      实现“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双赢 看看黄河流域的延安是如何实践的

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邹星 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大河滋养了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沿线省份和全流域的人民。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首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年过去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如何?近日,人民网专访中共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介绍延安作为黄河中游重要城市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作出的改变和探索。

从“黄中找绿”到“绿中找黄” 黄土高原披绿装

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革命圣地。历史上的延安曾是“水草丰茂、牛羊塞道”的富庶之地,后来由于过度放牧、屯垦和战争等多种原因,林草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上世纪90年代,延安年入黄泥沙量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下一场雨,脱一层皮,累死累活饿肚皮”是当时延安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何实现生态好、群众富的双赢成了摆在延安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延安用了20年的时间,退出了一片片青山,还出了一洼洼绿地,延安山川大地披上了层层绿装,过去‘黄中找绿’,如今‘绿中找黄’。”采访中薛占海告诉记者,20多年来,延安市大力发扬延安精神,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从1998年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到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最早试点,再到2013年财力十分紧张情况下自筹资金13亿元再次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延安始终坚持人工绿化与封山禁牧相结合,梁峁沟坡洼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群策群力、投工投劳,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

据统计,延安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400公里。

“退耕还林在延安全面实施后,我们要确保能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薛占海告诉记者,2008年,子长县率先打响了治沟造地战,全市随后逐步推行,到2018年11月底,延安治沟造地197个子项目全部竣工,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4.3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77万亩,不仅有效增加了高标准农田面积,耕地更加集中连片,而且建成的沟坝地地势平坦宽阔、水肥条件好,耕地产能得到大大提高。据实地走访,工程实施后种植玉米亩均可增产200公斤以上,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随着治沟造地工程的实施,延安市有效落实了山、水、林、田、路、坝为一体的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结合“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绿水青山随处可见,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记者了解到,为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延安市将编制《延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规划》纳入了全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序列。同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面向各部门各县区,多行业多层次对黄河流域项目进行征集、梳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水安全保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储备亿元以上项目731个,总投资9395亿元。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采访中薛占海表示:“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市,我们要坚持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把延安打造成黄河沿岸富有地域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延安市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制定了延安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实施方案、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条措施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经济运行保持持续向好态势。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63.9亿元,增长6.7%,一产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首位。2017-2019三年间,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4%、7.6%、9.1%。

“一方面,我们依托能源、农产品、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是利用城镇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短板,推进延安纳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规划范围,推动与周边城市防洪共抓、生态共保、交通共联、产业共建、文化共兴、服务共享,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薛占海介绍。

记者从延安市政府了解到,为抓好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延安加快实施《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低耗能、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绿色载能、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域旅游化,构建以苹果产业为主、现代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为两翼、区域特色产业板块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黄帝陵文化园区、黄河壶口瀑布、乾坤湾等一批黄河流域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和沿黄公路精品旅游线路。

此外,聚焦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延安市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推进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新引擎。

实现“国家要被子(植被)、农民要票子”的双赢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是实现延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脱贫攻坚领域建立长效机制,为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延安区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5年以来,延安市紧紧围绕脱贫退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目标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尽锐出战,硬仗硬打,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脱贫工程,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产业、兜底保障全覆盖。

“我们将贫困户全部纳入“企业+合作社+果农(贫困户)”联结机制,持续推进以苹果为主的产业扶贫,苹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90万亩,产量达到350万吨,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薛占海介绍。

近年来,延安市强力推进以苹果为主的产业后整理,智能选果线、冷气库累计达到88条和120万吨,企业、合作社优先高出产地价收购贫困户苹果,免费为贫困户上线分选、入库贮藏苹果,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全产业链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60%以上,做大做强了全市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做生意、开旅店、做手艺,让他们在致富路上各显神通,真正实现了‘国家要被子(植被)、农民要票子’的双赢。”薛占海如是说。

面对地方财政的巨大压力,延安始终没有减少扶贫投入。2017-2019三年,延安市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24亿元,有效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延长、宜川、延川3个国定贫困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57%,实现整体脱贫目标,革命老区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脱贫攻坚不仅要质量高,还要守得住。薛占海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坚持现行扶贫政策稳定不变,攻坚期内,坚决做到扶持政策不减、工作力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帮扶力量不减、督查考核不减、“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提升、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乡村治理、驻村联户帮扶、消费扶贫、扶贫资产运营管理等10项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

据了解,2019年全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2元,较2018年8421元增长18.79%。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电力入户和动力电通村、标准化卫生室、4G网络实现全覆盖。脱贫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薛占海表示,下一步,延安市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好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梳理现行政策,统筹谋划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制衔接,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力量。(张伟 邹星 李永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