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_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19-01-08 来源:西部决策网 人气:
   
  今年年初和家人一起看了《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之后,便对那所远离政治中心开设到昆明的西南联大印象深刻,最近又有幸发现一部央视制作精良的五集纪录片,名叫《西南联大》,让我有机会重温当年那段峥嵘岁月,重温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值得所有国人敬佩的文人风骨。

  西南联大中的名人大师实在太多太多,随便列举便都是如梅贻琦、金岳霖、许渊冲、杨振宁等大人物,看的时候颇有一种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感觉。虽然大人物不胜枚举,但其中还是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他便是钱穆先生,钱穆先生在他编撰的《国史大纲》的书序中写到“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看到钱穆先生的这段序,我对学习历史知识的认识又加深了不少,与此同时,我对自己从事的保护文物,弘扬革命精神的工作也又多了一些自豪感。虽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但惭愧的是我也并不能做到对延安的历史发展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不过好在我是一个乐意学习、喜欢钻研的人,来到延安新闻纪念馆已有三载,时间不短也不长,在这清凉山下,我有幸学习到了延安时期清凉山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过程,让我收益颇丰。
  新华通讯社旧址

  今天是2018年12月30日,时间真是惊人的巧合,七十八年前的今天,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了第一声,这一声不仅象征着电台的开播,更是给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民众带去了希望,成为人民心目中“茫茫黑夜的灯塔”,今天就借着这个时间点,说一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立和发展的历史故事。

  早在抗战初期,党中央就提出要创办广播电台,但由于日寇和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将广播器材运进延安困难重重。虽然我们已经在延安建立了报纸和通讯社,但是,由于报纸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发表的新闻、社论都难以直接影响到国民党统治区及沦陷区的民众,因此,建立广播电台的任务迫在眉睫。

  1940年3月,周恩来同志从莫斯科疗伤回国时,向共产国际争取到一台广播发射机,并通过拆卸散装的方式躲开日寇及国民党的检查,成功将这台广播发射机带回了延安,中央以此台发射机为基础开始筹备建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经反复勘察,将台址选在了延安城西北王皮湾村山沟的窑洞里。筹建期间,从抗大抽调的老红军阙明带领两名战士和一批民工苦干两个月,在王皮湾村庄的山坡上挖了两孔内部相连的土窑洞,一孔作为播音间,另一孔作为预备间,同时,还克服不利地理条件,在王皮湾村对岸的石崖上凿出两孔石窑洞,一孔作为机房,用来放置广播发射机,另一孔作为动力间,用来放置发电机。基础建设完成后,经过延安通讯材料厂工人的反复调试,1940年12月30日发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声,这一天也成为了人民广播的诞生日。这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口语广播电台,也是新华社第一次用口语发播新闻。历史的变化,常常出人意表又趋势荡然,1940年这一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正式发表,这一年,抗联名将杨靖宇壮烈牺牲,这一年,中国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病逝,这一年,百团大战取得辉煌战绩,这一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成立并开播,呼号XNCR!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

  然而成立和开播才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此后,由于来自全世界和国内各战区的新闻都要到深夜才能收译完毕,编辑人员每天夜里一点钟上班,一直工作到早上八点多钟结束,每天发稿20篇,共8000字左右,涵盖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编辑成的稿件既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使用,又供新华社的文字广播使用。每天编好的稿件由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定稿,然后送社长博古审阅(博古外出时由陆定一审阅)后,由通讯员送往王皮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播出。
  新华社编辑部

  在这流水作业中,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的迟缓和质量事故,都会影响到下一环的时效和正常进行。但是,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都能克服困难,继续播音,比如有时遇到了暴雨天气,通讯员就将稿件包在油皮里顶在头上蹚水过河把稿子安全送到播音室;又比如我们的播音室隔音条件差,录音时常常将鸡叫、狗叫、牛羊的声音录在播音里;再比如当时缺电,让人很伤脑筋,但收发电讯和通讯工作哪一点都离不开电。怎么办?发射机的功率为1000瓦,当时利用蒸汽发电机发电,烧木炭产生的蒸汽作动力,引擎转速不够,发电机供电不足,播音时调幅波的输出功率只有二三百瓦,极不稳定,所以播出的声音忽高忽低,有时听不清楚,急得播音员头上直冒汗。后来改用汽车上的电瓶(蓄电池)蓄电发电,电瓶上的电只能用几小时,怎么办?需要用军队用的手摇发电机(俗称“手摇马达”)充电。因为电瓶多,需要几个人日日夜摇马达,劳动是非常繁重的。开始是雇工人摇马达,工资大体是摇1小时充电马达折合2合小米,摇1小时通报马达折合4合小米。后来不雇人了,由英文翻译组的同志来摇马达。值夜班时,除了翻译工作外,都要摇1小时马达,所以晚上经常能听见有人喊:“xxx摇马达!”于是被叫的人就沿着两山之间的坡路走进电务处放马达的窑洞里,里面放着两排电瓶,两排马达,去的人坐在马达后的小凳上拿起马达两旁的摇把摇起来,这时马达发出嗡嗡的低吟声。陕北的工人同志常常边摇边唱陕北民歌,别有一番风趣。越是深入挖掘历史,这些革命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坚强意志越是深深的触动着我,看到这些苦中作乐的新闻工作者们,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想知道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如此顽强,我想汤洛的《啊,清凉山……》中有一段话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清凉第一’。同一的信仰与理想,引导我们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我们灵魂美胜珠玉,剔透亮晶;我们品德贵似赤金,难以衡量;我们的事业洁若目睛,粒砂难容。”
  新华社收发报室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的对象主要是敌后根据地军民,也兼顾国民党统治区听众。电台每天播出的《解放日报》的社论和重要文章,新华社播发的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人民抗日斗争,以及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消息,对全国人民坚持抗日斗争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当时在山东、山西、四川和云南等地都可以听到延安台的广播。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坚持也迎来了收获和回应,1942年的天,通讯员送来了一封信,是从国统区昆明寄来的,署名是昆明学联。信上说,他们经常收听延安的广播,从广播中知道了根据地军民同日寇英勇斗争的事迹,知道了边区军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对共产党、八路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对革命圣地延安很向往。这封热情洋溢的远方来信,给广播电台的同志以莫大的鼓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将延安与昆明乃至全国联系了起来,将延安的新闻工作者与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乃至全国的人民联系了起来。这股强劲的红色电波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他们经常抄收延安广播,秘密传播或改头换面在报纸上刊登。海外侨胞办的《华侨导报》、《怡保日报》等报纸也刊登过延安台的新闻。我们的电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到新中国诞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响彻祖国和世界的天空。
  延安新闻纪念馆毛泽东博古雕塑

  或许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心思变得更加敏感细密,每每读到这些历史或向别人讲述这段历史时,我总是感动的不能自已,热泪盈眶。身处现在这个丰衣足食、科技进步的新时代,其实很难评价这个时代和那个时代孰优孰劣,但那个时代无疑是爱国、自由与智慧喷发的时代,我有时会羡慕他们有最纯粹的工作环境、有一颗解放国家、建设国家的赤子之心,但更多的敬佩他们,敬佩他们在逆境中从不退缩的精神,敬佩他们在战火中挺直的脊梁,当然,我还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在战乱时代的坚持,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那个时代的他们,永远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供稿:延安新闻纪念馆  刘金林)
值班编辑:宋丹
首页 | 公告公示 | 举报投诉 | 网站声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陕ICP备19001718号-1 投稿邮箱:xbjcw@qq.com

法律顾问:王浩公 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郭毅新 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