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天堑变通途 群众奔小康

2020-12-22 14:50:17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站在海拔1950米高的山阳县杨地镇海螺宫山巅,头上的浮云如棉絮般轻柔,远处群山一碧千里,脚下的山路,蜿蜒崎岖,险象环生。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可就是在这高寒偏远的山区,340户群众因道路畅通脱贫了!“你看,到处都是松树,村上还建起了松籽加工厂。”山阳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再强指着周围的松林说。
  
  据介绍,海螺宫村海拔高,气候寒冷,适宜高寒农作物和树木生长。全村松籽资源丰富,有华山松2.4万亩,丰年经济收益可达近600万元。
  
  山阳县交通运输局支部书记安学成说:“过去群众日子艰难,是因为交通不便,现在拓宽了水泥路,大小车辆都能上山,群众的农产品值钱了。”
  
  近年来,山阳县交通运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全县脱贫摘帽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圆满地完成了交通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目标。全县239个建制村全部完成通畅达标认定,其中2017年认定贫困村通畅达标10个,2018年认定62个,2019年认定57个,认定非贫困村通畅达标110个。
  
  天堑如何变通途,唯有聚力同攻坚。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山区实际,山阳县交通运输局大力发展通畅、便捷、富民“三个交通”,坚持规划引领,实施交通建设攻坚提速三年行动计划,打通出境路,畅通农村路,建设通组路。坚持建养一体化,将道路建设、运营、养护、绿化美化等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确保路车同通。同时,积极探索“交通+扶贫、交通+物流、交通+旅游”的富民模式,提高交通助力富民增收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路修通后,农村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产业实现增收,群众脱贫步伐加快。”今年53岁的石怀斌,是小河口镇瓦沟口村三组贫困户,他经历了茅草路、砂石路和水泥路三个生活阶段,“过去路窄,坑洼不平,骑摩托都担心,现在的路又宽又平,盖房拉料成本降低,化肥、种子、蔬菜、米面都送到家门口,出产的核桃、板栗、五味子也不愁卖了,客商经常上门抢着收购。”
  
  要想富,先修路。五年来,山阳县加大农村道路巩固提升力度,累计投入交通脱贫攻坚项目资金36982万元,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37个217.9公里,通村路“油返砂”整治工程130个310.8公里,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41条109.4公里。
  
  在工程质量上,县质监站和监理单位严格履行职责,严把原材料进厂关,定期对工程质量全面检查,确保每条路达到脱贫路、致富路标准。
  
  在小马路(小河口镇至马家山)看到,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足足有4.5米宽,两边路沿与主路接缝平滑,树木、花草绿化到位。来来往往的轿车、客车、货运车穿梭而过。公路两边的农田里,大棚鳞次栉比,园子果满枝头。
  
  受益于通畅工程的山阳县清草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立民满怀喜悦:“原来去躺县城,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四十分钟就到了,道路比过去好一百倍。”
  
  三年前,该公司依托交通便捷和生态资源落户至此,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吊带木耳107万袋,树形金银花22亩,大棚草莓7亩,樱桃20亩,林下散养土鸡1000余只,带动当地贫困户327户实现增收脱贫。
  
  邱立民说,小河口镇到马家山通乡路全长20余公里,涉及3个行政村。以前,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出门靠腿,运物靠挑,群众过着耕种储粮日子,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现在水泥修通后,群众开始转变观念,整条沟域发展烤烟、香菇、天麻等增收产业,老百姓凭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过上了幸福生活。
  
  “路通则民富。”山阳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再强说,“全面够格步入小康社会,交通是基础,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建设‘四好农村路’,持续发展通畅工程、民心工程,让天堑变通途,群众奔小康!”(供稿人:屈传斌 张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