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赤南镇“安置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新算法

2020-10-19 21:28:28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巴山北麓,嘉陵江畔,赤南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凤凰社区在朝阳映射下宛如一只涅槃重生的凤凰,熠熠生辉。

搬迁群众在袁家坝蚕桑园务工

  赤南镇地处镇巴西南,紧邻四川,有贫困村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884户、2789人。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赤南镇就紧盯“脱贫”这个靶心,将移民搬迁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五规合一”实施,精心打造“一主两翼”的社区建设格局,累计搬迁群众626户、2017人。

搬迁群众在袁家坝茶厂烘干茶叶

  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考察时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为实现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终极目标,赤南镇在坚持实施“138”措施的前提下,创新提出了“安置点+”模式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

搬迁群众在镇巴县妙艺手工制作有限公司焊接电路板

  一是以“安置点+党群引领”促进乡风文明。通过在安置点建立党小组健全党组织建设,把党的建设挺在前面,并成立移民管理委员会、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团队,将党群服务中心与社区活动中心统筹布局、一体建设,逐步形成“一站式”服务综合体,用党群力量引领搬迁群众乐业安居,在新社区展现乡风文明新气象。
凤凰社区安置点全景

  二是以“安置点+商贸”模式盘活资源。利用区位优势,在张家坝等安置点规划建立了5500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引导发展商店、超市、饭店等多种市场主体,不仅显著提升高了安置点生活配套服务水平,还吸纳了更多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

  三是以“安置点+园区”促进就业。以安置点为园区建设核心,建设了梅坡村李子园、袁家坝蚕桑园、长滩社区青花椒园等一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园区,极大地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尤其使更多年龄稍长而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实现了适宜的转移就业。
三和购物广场在凤凰社区安置点营业

  四是以“安置点+社区工厂”稳定就业。在安置点周围引进建立了镇巴县妙艺手工制作有限公司、袁家坝茶厂、青花椒烘干厂、环保制品厂等各类社区工厂,解决了搬迁群众因在家照顾老幼而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五是以“安置点+经营主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入、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健全了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搬迁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提高了收入水平,让更多搬迁群众分享产业发展持续稳定红利,同时,引进了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二十余家,建设了4个千亩产业园区,逐步实现了“把企业请进社区,把就业送进家门”的目标。

  六是以“安置点+集体经济”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在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引导集体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思路,从经济基础、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规划发展项目,盘活集体资源。通过近两年的滚动发展,赤南镇7个村集体经济资本实现成倍增长。

  七是以“安置点+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利用巴山玉溶洞旅游景点延伸线的优势,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实体,鼓励搬迁群众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分享乡村旅游红利。

  八是以“安置点+基础设施”提升集镇发展空间。赤南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着力补齐民生项目短板上狠下功夫,高质高效推进赤南镇卫生院、赤南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镇巴久远养老康复服务站、幼儿园,足球场、篮球场、健身广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搬迁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问需于民解难题。

  天边晚霞,向晚微风,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面貌,他们挪穷窝、斩穷根,昂首阔步走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供稿人:王飞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