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理黄河的历史中,20年,弹指一挥间,陕西黄河治理取得了可喜成绩。黄河流域(陕西段)内 32 个国考断面水质优于国考目标 30 多个百分点;植被覆盖度达到 60.68%,年均入黄泥沙量从 2000 年之前的 8 亿多吨降至现在的 2.7 亿吨。
陕北:山变绿,水变清,入黄泥沙明显减少
黄河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水势平缓,清水灌溉两岸耕地。一入内蒙古河口镇,折转直下,顺着“几”字蜿蜒,直至山西禹门口,构成了黄河干流上最长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以下,水流湍急,涛声如雷。此段黄河,一改温顺之姿,变得桀骜不驯,携泥沙如黄龙一路狂奔,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沙量一度占全黄河的56%。治理水土流失,始终是黄河中游的一个挑战,更是陕西榆林、延安两市的一道难题。
无定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是榆林市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全长491公里,流经定边、靖边、横山、米脂、绥德和清涧县。这些县域植被稀薄,环境恶劣,无定河粗沙输沙量多,是陕西输出粗沙最多的河流。
榆溪河是无定河的支流,自北向南从榆林市区穿过。以前的榆溪河杂草丛生,是一条“臭水河”,流域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城市排污口。自生态长廊建设以来,全线绿化使榆溪河从以前的臭水沟变成了榆林市的绿肺。如今,全长17公里的榆溪河生态长廊,成为一个集城市休闲、人文展示、生态景观、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榆溪河水在2018年就已经达到了三类标准。
近年来,榆林市制定了《无定河流域水污防治条例》,全面加强黄河流域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通过开展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新建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等,使榆溪河、芦河、无定河等黄河支流水质不断提升。
若果说修建“淤地坝”是陕北黄土沟壑区阻拦泥沙流入黄河的“土法子”,那么始于本世纪初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禁牧”等一系列政策,则让无定河水日益清澈起来,无定河流域日益变绿,日益变美。
据陕西省林业局统计,退耕还林20多年来,延安市已从原来的“黄马甲”变成了“绿马甲”,累计退耕还林还草1077万亩,还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则达到68%以上,土壤流失量比退耕前减少了85%。
特别是延安市延川、吴起、宜川3县,通过建淤地坝、退耕还林等措施,有效治理了当地水土流失状况,成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样本。
许多读者都参观游览过梁家河,它是延川县一个深居山沟的小村庄。坐着“摆渡车”从沟口进入梁家河村庄时,会看到柏油马路旁那一畦又一畦的美丽花草。这些夹在两山之间的小块平坦土地,就是习近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带领梁家河村民修筑的“淤地坝”。当年的农闲时节,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在各个沟口夯筑土坝,等到夏秋雨季,洪水从山坡携带泥沙流下,遇到土坝阻挡而滞留,泥沙数年积累就能形成一片平坦的山谷地。当年人工修建的淤地坝,小块的仅有三五亩,大块的也不过百亩,却是粮食产量远高于山坡地的最好耕地。
延川县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以上,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近年来,延川县为改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退耕还林等综合项目,极大地减少了泥沙入黄量。如今,淤地坝早已经在陕北推广开来,千沟万壑之间,造出一块块平坦良田,坝地上生长着茂盛的玉米或者谷子,从卫星云图来看,浅绿色的陕北版图上仿佛镶嵌着一块块碧玉。淤地坝,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
吴起县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1998年就率先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同时执行封山禁牧措施,避免牛羊啃食幼树、践踏植被。如今,退耕还林的良好生态效果彰显出来,与1997年相比,吴起县的森林覆盖率由8.4%提高到目前的20.3%,林草覆盖度由19.2%提高到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
北洛河为黄河二级支流,河长680.3公里,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沿线群众发现,近年来洛河流淌浑浊洪水的天数变少了,更多的是清澈的河水。
秦晋大峡谷是黄河干流两岸的绿化难点。两岸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风力大、降水少,造林条件非常困难。宜川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出一套“砌垒石坑、回填客土、栽植大苗、引水浇灌”的造林方式,突破了石质山地无法实施人工造林的局限。
“越是生态系统不完备、地势陡峭的地方,水土流失越严重。”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多年来,宜川县坚持在陡峭山崖造林,实施晋陕峡谷重点区域的绿化工程”。
宜川造林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悬崖造林技术方法——身背树苗,挂着绳索,把树苗栽植在陡峭的山崖上。对于宜川县薛家坪林场造林队队长王永红来说,他和队员种下的每一棵树苗都历经艰辛。“有很多次,我们要从崖顶上往下吊十多米种树,心里真的很紧张。”王永红说。
如今,王永红所在的造林队已经发展到50余人,在宜川县,这样的造林队共有8支。截至目前,宜川造林人完成了晋陕峡谷直观坡面绿化3.5万亩、公路绿化38公里。
从满目荒凉到盎然生机,陕西黄河流域的两岸逐渐被绿色点亮。据了解,2019年以来,陕西黄河流域累计完成营造林1098万亩,其中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89.95万亩,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99.7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115.5万亩,天然林生态功能正不断提升。
今后,陕西还将针对榆林北部黄河西岸沿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泥沙粗沙入黄量大等生态问题,采取砒砂岩区抗蚀促生等技术,实行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推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还将针对榆林南部和延安北部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采取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高标准旱作梯田和新型淤地坝建设,通过沟坡综合修复、丘陵沟壑区封育修复、植被体系结构优化相结合,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关中:渭河建成全国最大河流生态公园
在流经陕西的719公里中,黄河自北向南而去,滋养了三秦大地,灌溉了关中平原八百里沃土。黄河流域(陕西段)承担了占据陕西省85%以上工业、78%人口的陕北、关中两大区域生产生活用水、排水的水域功能。为实现黄河流域水清岸绿,对于该流域水污染防治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要的环节。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全长818公里,在陕西境内河流长512公里,流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市,最终在潼关县汇入黄河。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总量大,渭河受到严重污染。资料显示,渭河曾一度接纳了全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长期以重度污染的劣Ⅴ类水质为主。
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线综合整治渭河的部署,要求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011年2月17日,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开工。西安市水务局官网显示,到2015年7月,渭河治理主体工程建成,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建成630公里堤防、5条支流蓄滞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
“渭河治理之前,堤防破败不堪,渭河水质差,河道内采砂坑和砂堆遍布,垃圾杂草丛生,滩地管理无序,全河段满目疮痍。”西安市渭河生态管理中心主任侯瑾昕说,“2010年在《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出台后,加宽河堤、疏浚河道、整治河滩、绿化堤外、水质达标,渭河综合整治的五大建设任务,分步得到落实。”
从2015年起,渭河两岸就成为西安市民春游兜风、纳凉避暑、休闲垂钓、观景赏花的好去处。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堤顶路车如穿梭,河滩人流涌动,俨然城市会客厅。
2016年,陕西设立渭河生态区。经过3年建设,投入45亿元,实施滩面治理、水面景观及水生态修复约30万亩。
如今,“800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基本建成,健身长廊西起宝鸡市,东至渭南市渭河入黄口,以健身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设施为主要形式,包括24个全民健身中心(园区)、19个运动公园、99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各类体育健身场地及器材达13945个(件)。许多节点,已经成为网红地,沿渭各县市的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到渭河综合治理成果。
今年4月底,西安市“三河一山”绿道开通,绿道以浐灞河、渭河、沣河已建成的堤顶路和S107环山旅游路为基础,建设了一条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慢行系统。
如今,沣河入渭已经成为陕西西咸新区的重点生态景观节点,被称为沣河金湾,由于其融合了大地景观、郊野风貌、田园特色的独特景致,在2020年被授予“亚洲都市景观奖”。
渭河综合工程治理的实施,极大改善了沿渭周边的生态环境,发挥出了显著的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河绿道可以承揽自行车比赛、马拉松比赛等商业赛事,也成为西安市民平时休闲观光的重要场所之一,得到百姓的支持和好评。
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的治理工作,陕西境内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渭河水质持续改善,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渭河生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
渭河水变清了,堤防坚固了,两岸美景如画。但是,每年雨季仍有大量泥沙随着洪水进入渭河——渭北地区是黄土高原向关中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水土容易流失的丘陵低山地区。
今后,陕西针对渭河北岸黄土台塬地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综合整治,采取塬面、沟头、沟坡、沟道“四位一体”防护措施固沟保塬,形成渭北塬区综合防护体系。
立法:依法保护 长治久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执法检查组来陕西检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就黄河保护立法及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进行调研,主持召开黄河保护立法等5个座谈会。栗战书强调,黄河保护立法要围绕“水”这条“线”和“流域”这个“面”,为自然生态的永久平衡、为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人民群众的永世安宁提供法律支持。
5月,《黄河保护立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这是黄河治理历史上的第一次。
陕西作为黄河中游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为坚持质量效益并重,系统性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修改省地方性法规32件,涉及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污染防治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方面面。
国家和省上出台这些法律法规,织密了黄河生态建设的保护网,为母亲河水更清、山更青、坡更绿,提供法律遵循。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