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杂志社官网

关于延安“乡村旅游热”现象的冷思考

来源:西部决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1-08
摘要: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 (张秀峰)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布置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日益加快,延安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其中旅游经济占比日益加大,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乡村旅游热”持续升温。这也成为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的

  

111_副本.jpg

  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张秀峰)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布置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日益加快,延安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其中旅游经济占比日益加大,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乡村旅游热”持续升温。这也成为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由于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理解不够,要么通过后期打造,将不具备旅游价值的乡村进行“硬包装”;要么对原本独具乡村特色的村庄进行庸俗化的改造。笔者认为,这种单纯追求一时经济效益的做法无异饮鸩止渴,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保护与开发并重

  乡村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便是景观旅游,这是区域景观结构中的一种主体景观类型,具有特定的景观特征、景观内涵和景观意象。包括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等等。在对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某一特定的乡村景观所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设计,务必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笔者曾对宝塔区万花、安塞区南沟等地进行过走访调查发现,最大的问题便是对原有的自然景观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后续改造,将原本布局自然的树木、设施统一进行规划,重新移栽或搬迁,甚至于毁掉重建。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这就需要通过对乡村的具体考察提炼出具体设计方法。然而,由于延安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非常严峻。

  总体来看,延安乡村旅游在规划中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硬伤”:

  一是景观功能缺失。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景点游憩功能比较单一;交通组织缺乏系统性;动态、体验性的参与项目不多;对游客食、宿、购等方面的需求考虑不足;各项旅游服务商品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等。

  二是景观形象模糊。乡村旅游应当具有乡村所独有的闲趣、野趣。然而由于受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影响,乡村特色形象被城市同化,成为“城镇化乡村”的尴尬状态。同时,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想当然地去一味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原本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改造成得庸俗而又大众化。比如将原本的花木庭院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将原本窑洞的土炕拆掉换成了席梦思床等等,让原本希望去农村享受一下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缅怀曾经逝去的美好岁月的城市人感觉很是失望,如此劳神费力,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再者,套用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法去规划乡村旅游区景观也是一大败笔,宽阔笔直的大道、规整的布局、空旷的广场、过多人工修饰的园林、不合时宜的欧化建筑等等人为雕琢明显的做法,都会让每一个旅游者感到失望。

  三是生态破坏严重。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相关规划单位错误地将“开发”与“破坏”混为一谈,认为开发就是“破旧立新”。于是,目之所及,到处都是山体受损、古木被伐、老屋强拆、村路改道……诸多不良因素及行为,加之因过度宣传与开发建设造成景观的不和谐之间的巨大落差,每每使那些曾经火爆的乡村旅游地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没有了吸引力,而因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却成为长久的隐患。

  鉴于此,笔者以为,乡村旅游应当成为和谐发展的结果,应当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保护与开发并重,只有维持乡村最原始、最本真的特色,乡村旅游才会更具有吸引力。

  景观与人文并举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乡村调研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在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尽量保持原生态原面貌。

  同理,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可看作是旅游景观规划的一个前提性原则,而“记得住乡愁”便属于人文性方面的要求了。

  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应当成为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乡土情结”便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最根本动机。只有为游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态的乡村景观和独特的文化活动,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

  然而,现实却并不是这样,许多的乡村旅游还是以单纯的自然景观为主,比如乾坤湾、南泥湾等,一些人文性的东西没有被重视起来,只是在特定的时节点才会有,比如传统的陕北过大年、二月二、端午、中秋等,并没有形成常态化。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在项目设置方面,笔者认为可依据以下原则综合考量——

  一是参与性原则。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对于那些适合于观光游览的农业园区,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体会果实采摘、粮食加工、小食品加工等活动,切身感受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到一种有别于城市生活的别样风采。

  二是多样性原则。乡村旅游要的就是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所以,在设置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尽可能多地留给旅游者选择的空间。也就是说,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抑或是旅游路线及时间的选择,都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三是经济性原则。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以乡村采摘园项目为例,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四是生态性原则。乡村景观本身最大的看点便是生态,所以,除了自身的运转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之外,还应当要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片面追求发展而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打造恬静、自然、祥和的旅游氛围,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才可能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八大时期,为城乡规划而提出的“美丽中国”这一发展理念,从目前城乡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科学化、合理化建设成为了重要手段。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对乡村的环境进行改造和提升,实现了“美丽乡村”的总体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陕西必将强力推进乡村建设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深入开展“美丽陕西”乡村建设。

  全域旅游就是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突出整体发展理念,突破景区局限,使区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服务于旅游发展大局,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延安受大自然的惠泽与恩赐,黄土文化特质明显,同时又是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具有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潜质和广阔前景。我们要做的,便是全面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让延安真正成为西部协同发展的生态支撑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点。

责任编辑:张莎莎
首页 | 关于我们 | 本站公告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795号 陕ICP备15005679号-2  投稿邮箱:xbjcw@qq.com